(农健/摄)
(本文首发于2019年9月26日南方周末)
该信息是真实和虚假的混合体。满地的果枝其实都是疏枝,就是果农砍掉一些枝条,以保证果树在良好的环境条件下生长。
据《工人日报》报道,2013年至2017年上半年,全国共发生农产品滞销案件1612起。滞销事件发生在31个省、314个地级市。
因为一张盖章,王海霞被调查了几个月,单位领导还写了一份检查。 2018年11月,她收到政府警告。 9个月后,他再次被运城市纪检监察委曝光。
“他对我撒谎了。”王海霞说完,就匆匆离开了办公室。
沉默源于惩罚。 2019年8月19日,山西运城市纪委监委曝光的八个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典型问题中,出现了王海霞的名字。
现任临猗县果业发展中心办公室主任,负责管理公司公章。由于她在电商义卖证明上加盖了公章,她成为了“苹果惨案”的参与者。
官方通报认为,电商平台使用义卖凭证,被媒体转载报道,因与临猗县实际情况不符,存在错别字等问题,造成不良影响。
临沂是全国水果种植面积和产量最大的县之一。 2018年4月,临沂被贴上“滞销”标签。画面中,苹果堆得如山,果枝被砍断在地上,果农们一副哭泣的样子。
“悲伤卡”一度清空了临沂石标村果农的库存,但随着利益的拉动,爱情这个交易中的消耗品也被磨损殆尽。
在采购商和“悲伤”果农所在的石标村,没人知道王海霞受到了处罚,外界对悲伤营销的批评也没有影响到黄河边秋天的果子成熟落果。
“悲伤”的村庄
石标村是全县桃果产业先进村。全村333户、1333名村民大部分从事果业。
2019年9月初,村里的油桃刚刚被全国各地的客商抢走。早熟的苹果正等待包装入库。水果堆在篮子里。妇女们将泡沫网袋放在苹果上,并贴上品牌标签。他们早上六点就开始忙碌。到晚上7点,一天赚100元。
临沂市位于山西省南部运城盆地。这里的平均海拔为400至600米。它不是苹果的优生区。晚熟的果实不如山西省蓟县、陕西省洛川县等高海拔地区的果实。但光热资源丰富,中早熟品种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全县有550个自然村,70%的耕地种植果树,70%的农民从事果业,农民收入的70%来自果业。
在这个人均年收入只有1万元左右的村子里,苹果的成本只能掰着手指头算。一天修剪180元,雇人装袋8毛钱,脱袋8毛钱。每公斤苹果的浇水、施肥、套袋、套袋、修剪等费用近1元。
市场价格波动较大,受品种和质量影响。有的苹果每斤0.7至0.85元不等,有的可达1.8至2.2元。毕竟果农的利润只有几毛钱。
苹果的储存时间较长,销售期往往长达数月。价格波动很大,并且与时间密切相关。
每年9-11月苹果采收,新品大量涌入市场,价格相对较低; 12月至次年2月,市场需求增加,价格逐渐上涨; 3-4月,冷库苹果密集出库,价格回落。 ; 5月,老果销售结束,剩下的果以落果的形式卖给果汁厂; 6月,早中熟水果上市,进入新年周期。
石标村冷库管理员杜雷表示,苹果一般在11月份入库,仓储成本并不高。一斤水果只要10美分,在冷库里可以保存到第二年6月。在此期间,无论何时出库,价格都是一样的,由种植者自行判断销售时机。
全林驿拥有恒温冷库448个,可储存水果20亿公斤。石标村有两个。
收购方杜晓介入的时间正值苹果周期末期。去年入库的苹果已经冷藏了四个多月,还有最后一次出售的机会。杜晓是一名回到石标村老家的20世纪80年代大学生。他的家人从事购买当地水果的工作。
回乡创业后,他萌生了“悲剧营销”的想法。
“果农哭了!70岁老人40公斤苹果只卖12元,每公斤仅0.3元!深入产区走访发现4000万公斤苹果滞销。我们正在与时间赛跑,把你的爱传递下去!” 2018 年 4 月,社交媒体上一篇带有三个感叹号的文章充斥屏幕。
文章称情况危急。两年前,道路被冰雪堵塞,商户大幅减少,苹果积压滞销。如果5月1日之前找不到买家,苹果就只能烂掉扔掉,或者以每斤3分钱的价格出售。 。
还有实地考察的视频。镜头下,推车上堆满了树枝。摄影师问:“为什么苹果树都被砍掉了?”
一位果农回答说:“种苹果不需要花钱。”
另一个人说:“腾出空间。”
悲伤的音乐响起。字幕上写着:“苹果销售无望,果农含泪砍果树。果树三年成林,第四年开花,再两年结果,需要精心耕耘六年,方有丰收。”
该信息是真实和虚假的混合体。满地的果枝其实都是疏枝,就是果农砍掉一些枝条,以保证果树在良好的环境条件下生长。这是果树种植的正常步骤。由于品种改变、树木老化、种植过于密集,临沂每年需要更新2万亩果树。
留在地上的树枝就成了“道具”。
短短18天,发布求助信息的电商平台“五牧天”就售出了临沂苹果117万箱,共计995万公斤。
网上流传的临沂苹果变丑了,苹果上出现锈痕、麻点、黑点或裂纹。
“这对我们影响最大。”临猗县果品发展中心主任杨勇向南方周末记者解释,大部分果农没有品牌意识,“惨营销”果品管控不严,出货苹果质量参差不齐。给消费者留下不好的印象。 “如果我们出来指导和控制质量,也不一定是坏事。”
然而,当杨勇得知此事时,网络上已经“议论纷纷”。
2018年4月中下旬,网友开始收到货,评价褒贬不一,称“一盒苹果都坏了”。
类似的声音越来越多。有网友给山西交通广播电台发信,希望帮助确认当地果农的生活状况。本报记者现场调查发现,网上传说存在偏见,当地政府也没有委托任何电商企业进行义卖活动。
事情变得更糟了。 2018年5月7日,临邑县政府发布声明,将该事件定性为不当营销。 5月9日,央视新闻报道“苹果滞销”,谁在制造“悲剧”? 》就此话题做了相关报道。两阶段叠加,影响很大。
在临沂,“悲剧营销”曾短暂出现过,然后戛然而止。
水果产业链断裂
返乡青年杜晓打破了农村原有的水果产业链。
传统商户在临沂水果采购中占据主流地位。每年,商户消化临沂50亿斤水果中的40亿斤,而电商采购量则在5亿至10亿斤之间。
在人际关系密切的村庄,外商与当地果农没有直接接触。相反,称为“代理”的中间人购买水果并交付付款。 “代理人”一般是村里的人,村里有固定的收集点和代理点。
按照传统模式,农户首先将产品销售给产地采购商,从产地的批发市场,经过多个中间商,到达销区的批发市场和终端。
杜晓对传统模式很熟悉。他的父亲是一位老“特工”,家里经营着一家大型水果店。牌子上印着杜晓的电话号码。
他也熟悉电商模式,即向大型电商平台提供产品,或者果农开设自己的线上零售渠道,然后由物流公司运送到线下。
“五牧田”CEO王承洲在接受央视采访时回忆,“临沂的一位果农带着苹果来到深圳,说还有很多苹果在当地卖不出去。”那个果农就是杜晓。
事实上,当时杜晓已经与“五牧田”合作了三年,每年销售当地水果超过20万公斤。 2018年4月5日,杜晓专程前往深圳拜访“五牧田”并达成新合作。
作为新“代理”,杜晓从石标村采集了约300万斤苹果,每斤支付1元钱。 “他已经订购了整个冷库。”不仅是石标村,收购范围还涉及附近多个村庄。
如果不是“惨烈营销”影响太大,杜晓原本计划在周边村庄实现10万辆的销量。一旦客户反馈良好,“再向北新、北京、孙集、临津等地区扩散,尽最大努力为临沂果业销售库存。”
事实上,由于农产品整体过剩,不同产地的特定农产品常年“宣告”滞销。
据《工人日报》报道,2013年至2017年上半年,全国共发生农产品滞销案件1612起。滞销事件发生在31个省、314个地级市。
近期未经证实的社交媒体案例包括:湖北仙桃的黄桃、西兰花、双孢蘑菇、白菜滞销;陕西大荔县黑桃滞销;广东徐闻菠萝滞销;四川大凉山、盐源苹果滞销;永兴的苹果也卖不出去。麻阳冰糖橙滞销,云南、河南等地大蒜滞销,云南、江西等地辣椒也滞销。
依托社交媒体的“悲伤营销”层出不穷,临沂苹果只是一个例子。其“套路”大多可以分解为:讲述农产品整体销售情况、夸大土特产滞销程度、贫困村民轮流讲述生计压力、平台进行现场调查核实等。确保消费者能够以低廉的价格获得优质的产品。农产品,实现“爱农助农”。
临沂苹果惨烈促销期间,有近十家平台加入销售队伍。不过,杜晓告诉南方周末记者,除了吴牧天之外,其他平台都与他没有合作关系。
杨勇指出,电商平台是“悲剧营销”的最大受益者。 “代理商赚的钱不多,一盒大概3块钱。”
据相关报道,在大规模促销前,“五牧天”日发货量稳定在2000-3000箱。在“悲伤营销”期间,据估计,这个数字飙升至平均每天7万-8万盒。 。
临猗县果业发展中心提供了一组数据。据了解,苹果收购价每斤1元左右,销售价每斤3.6元左右。扣除成本,电商每斤至少能赚1元钱。
18天内,“五木田”售出苹果995万公斤。据临猗县果业发展中心测算,该电商仅靠销售“滞销”苹果的利润就达数百万元。截至发稿,这一说法尚未得到平台方面的回应。
但该平台却公开表示,“爱农助农”源于企业社会责任。该平台帮助解决了陕北红枣、河南紫洋葱、湖北富硒马铃薯、民勤蜜瓜、陕北板栗红薯、山西红薯等多地农产品滞销问题。
一家涉足临沂苹果销售的小型电商平台负责人告诉南方周末记者,电商助农(不赚钱)的自私动机是“吸引眼球,可以增加盈利产品的销量” ”。
这个电商平台专注于关爱农民。一方面帮助解决农产品滞销问题,另一方面为消费者提供优质农产品。 “我做这个基本上不赚钱,只是帮忙搬运一些东西。”该负责人强调,自己的平台很少卖水果,“不赚钱就会被骂”。
当被问及电商的各种成本时,他不愿多谈。一些电商平台披露的成本数据是:一箱苹果的快递费为9元,纸箱和网罩为5.5元,人工费为2元,材料损耗费为1元,估计售后和平台运营成本是1元,8斤苹果10元,所以8斤包邮的价格是28.5元。
研究农产品流通管理的重庆交通大学物流管理系教授陈军指出,电商平台需要保障农民的基本价格,投入人力成本、运费、包装费等成本,并承担运输、物流方面的损失。 “这实际上非常困难。从中获利。”
然而,在大量“爱心农民”的背后,目前对于产品是否真正滞销并没有制度监管。
“虚假广告太多了”
王海霞感觉自己被骗了。
她给南方周末记者发了一份2018年的旧电视新闻剧本,打算解释自己被封印的原因。剧本开始:“五一”临近,县城不少冷库苹果积压。 80后年轻人杜晓利用手头的资源招揽南来客商,解决村民燃眉之急。
王海霞希望能够帮助到这位回国的大学生。但没想到,水果销售成功了,但方法却遭到质疑。
因为盖章,她被调查了几个月,单位领导还写了一份检查。 2018年11月,王海霞受到政府警告处分。按照规定,受处分期间,她的职务和级别不得晋升。 9个月后,他再次被运城市纪检监察委曝光。
“她的初衷是好的,想帮助卖苹果。”杨勇解释道,但王海霞并没有按照流程进行。
2018年4月8日,杜晓托熟人找到王海霞。三天后,他起草的《临邑县人民政府关于某电商公司义卖临邑苹果的证明》先后盖有“临邑县果业发展中心”、“临邑县胶北乡人民政府”和三个公章临沂县胶北乡石标村村委会。
三枚公章增加了“苹果滞销”的可信度。
临邑县政府表示,“悲伤营销”方式短期、部分促进了果农销售,增加了少数果农收入。但从整体和长远来看,损害了运城苹果的整体品牌形象和全体果农的整体形象。益处。
杨勇更担心“悲伤营销”的定位可能会对整个行业造成毁灭性打击。一旦“滞销”长期出现,“人们就会质疑,如果这个东西卖不出去,你为什么还要种它?”
杨勇担心的事情还没有发生,但临沂苹果面临的考验还没有结束。 2018年4月,在老果积压的同时,临沂花期遭遇大面积冻害。苹果正处于花期,负2至4摄氏度的低温直接导致“花不果”,产量大幅减少。
2019年,苹果再次迎来“大年”。产量小和产量大,各有各的烦恼。
“农民不敢少,又怕多。多了,可以卖钱,但卖不出好价钱。”果农心里明白,质量好、价格高,劣质产品很难卖出去,但他们看到的小果子,没人愿意烂在沟里。有点不情愿。
在75岁的石玉莲和78岁的刘长福看来,一年多前的“悲剧营销”其实起到了作用。
他们是那个时代的主角。视频中,夫妻俩手捧苹果,一脸悲伤地说,他们生产的5万公斤水果积压在冷库里。两人的“宣传”照片出现在不同的自媒体上。提起这件事,石玉莲咧嘴一笑,说道:“我能挣到的,都会给我的孩子们。”
果农认为,买家赚的钱越多,收购价格就会越高。在一定程度上,电商、代理商和果农的利益链是一致的。
“不是这样的,我们的水果卖不到一块钱。”果农杜丽提高声音对记者说:“我真不知道你们在搞什么调查,水果的价格只有一元、三四元,但他们不做。”水果的价格立刻就碎了。”
大多数人都觉得杜霄很委屈。事件发生后,杜晓不再想在果农和电商之间搭建桥梁。他向南方周末记者解释说,“之前发生的事情对家人的身心都造成了伤害。”
2019年,石玉莲家的十亩苹果地全部种上了油桃。
“油桃不需要套袋、不脱袋,管理比较粗放,成本低,见效快。”夫妻俩的儿子刘永新掰着手指头数出了几个优点。苹果每亩投资5000元,油桃一两千元就够了。在供大于求的情况下,临猗县果品发展中心计划减少苹果种植量,将全县70万亩苹果土地增加到60万亩,增加油桃、枣等水果的比例。
目前,油桃填补了临沂果业的海外市场空白,销往澳大利亚、巴西、秘鲁等国家。果业中心还引导果农优化苹果品种,增加原本占比25%至45%的中早熟品种,抢占7月至9月下旬的中早熟市场,并销售他们以差异化的方式。
今年,已有4家电商企业来到该乡定期做网上销售。谈及以往的“悲剧营销”,刘永新嘀咕道,“说白了,明星、大牌也做广告,虚假广告也不少。”
(应受访者要求,杜雷、杜丽均为化名)
南方周末记者 高以臣 南方周末实习生 任碧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