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
    疫情影响下,生鲜农产品销售遇冷,多地出现滞销难题
    发布时间:2024-09-10 23:01:21 次浏览
    • 电话联系TA

      -佚名

  • 信息详情

往年,春节前后,国内生鲜农产品都会迎来销售旺季。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餐饮服务企业停业,学校、企事业单位延迟开学、延迟复工,生鲜农产品需求量明显减少。再加上一系列封城措施,不少地方的生鲜农产品销售面临“没人收、没车运、卖不出去”的难题。

在中国蔬菜之乡山东省寿光市,盛宏果蔬合作社管理着400多亩菜地、86座大棚,种植果菜黄瓜、圣女果等特色蔬菜,专供北京、天津、济南等大城市,产品一直供不应求。但今年数百吨果蔬积压在仓库里,日销量不到去年同期的40%,损失惨重。在海南省万宁市,数百吨菠萝滞留在仓库,省内流通成问题,直接损失达600万元。很多地区果蔬卖不出去,烂在地里。

据农业农村部农产品加工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北京)向本报记者提供的研究报告显示,今年疫情期间,全国约有196.4万吨鲜活农产品(不含鸡蛋、牛奶、观赏植物和活鸡、鸭)滞销,涉及26个省市900余种农产品。

“如此大规模的滞销,主要是受疫情影响,但也暴露出我们在生鲜农产品初加工、储运等方面的短板。生鲜农产品对储运条件要求非常高,而当地很多奔赴湖北的车辆都是普通车辆,到达当地后发现蔬菜变质严重。”内蒙古华蒙通物流控股有限公司一位高层经理告诉记者,他们公司在全国很多生鲜农产品生产基地都建设了大型冷库,形成了完整的冷链配送体系。“我们把农户发愁卖不出去的东西都集中到冷库里进行反季节销售,既保证了利润,也解决了当地生鲜农产品的卖不出去的问题。”

包装也是果蔬运输的重要环节。在北京密云区一家蔬菜基地从事物流配送工作的周恒告诉记者,果蔬的储运是个令人头疼的问题,尤其是叶类蔬菜,储藏时间最多不超过三天,运输途中不能挤压,温度也不能太高。“我们基本都是在配送前进行分类包装,但即便如此,产品变质的情况还是时有发生”,周恒说。

对此,东中西部区域改革发展研究所所长、《国家智库》总编辑于锦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我国在生鲜农产品采收、商品加工、包装、保鲜、仓储、物流等各个环节的采集、储运与发达国家还有一定差距,缺乏高效、完备的冷链物流技术体系支撑,直接导致流通不畅,制约相关产业规模化发展,经济效益不高,影响农业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发达国家已基本依托先进的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技术和服务手段,实现对生鲜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品质的全方位控制,并对采后各个环节进行监控,确保生鲜农产品始终处于符合需求的低温条件下,保证了产品质量,减少了损失。而我国暂时无法满足这样的条件,过量使用防腐剂等做法纯属无奈。”余进说。

在农业农村部农产品加工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北京)的研究报告中,鲜食农产品贮运及初加工过程中的安全风险管控成为研究重点。报告显示,我国鲜食农产品贮运及初加工存在瓶颈科技问题:一是鲜食农产品采后环节复杂,风险来源复杂,缺乏系统研究;二是使用化学药剂等危害因素代谢规律及控制技术研发薄弱,贮藏腐烂损失大,残留风险高;三是运输过程中营养与功能品质得不到保障。

李保平是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市场监督管理局食品安全监督检查科工作人员,负责对全市一些大、小集贸市场、饭店等食品质量进行抽检。“生鲜农产品是我们的主要检查对象,重点检查农药残留,但营养和功能是否有损失,我们不能确定。”李保平说。

3月12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东中西部区域发展改革研究院与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在京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指定农业农村部农产品加工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丝路智库国际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对建立生鲜农产品初加工及冷链物流体系进行系统研究。“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我国在生鲜农产品储运方面的短板充分暴露,城市‘菜篮子’安全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我们将进行系统研究,借鉴国外先进技术,努力打造适合我国当前国情的生鲜农产品储运及初加工质量安全防控体系。”余锦说。

  • 地理位置
  • 您可能感兴趣
热门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