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
    赶圩归来啊哩哩:唱响民族地区跨越发展新篇章
    发布时间:2024-11-03 10:01:59 次浏览
    • 电话联系TA

      -佚名

  • 信息详情

“像蜜一样,像蜜一样,好日子,一里路”……1979年冬天,隆林自治县德阿乡(现德阿镇),赶集归来的彝族姑娘穿着色彩缤纷的服装。一路上有欢声笑语。经历过当地生活的作词家古迪、作曲家黄友义,受到这一场景的启发,创作了歌曲《赶集归来,哩哩》,反映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改革开放,体现了党的好政策给人民带来幸福生活。

《丽丽,赶集归来》已在神州大地广为传唱。隆林苗族、彝族、仡佬族、壮族、汉族等各族人民,哼着自信的歌曲,挥舞着奋斗的双手,依靠坚定的信念团结起来。我们要同心同德、同舟共济、锐意进取、锐意进取,在新一轮脱贫攻坚中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以勤劳和努力谱写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的新篇章。智慧。 2016年以来,全县87个村共7.8万人稳步脱贫,贫困发生率下降至2.02%。当这首欢快的老歌在原来的地方再次传唱,呈现出新时代“市场归来”的美好景象。 。

百姓农业_百姓农业有限公司_百色百姓网农产品

隆林民族自治县德阿镇的少数民族学生练习芦笙。广西日报记者 周军 摄/

6月19日至23日,“千名记者上前线”采访团在隆林进行深度采访,见证了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下,各族人民脱贫致富,过上幸福安定的生活。

团结奋进,冲向市场,越来越方便

记者走进歌曲《还乡丽丽》的拍摄地德峨小镇,一路惊喜。当地少数民族群众仍然保留着赶集的传统,但街道上不仅电动车、摩托车、汽车等交通工具随处可见,现代化的工业产品商店也随处可见。 “现在的生活比以前好多了,以前步行到集市要好几个小时,现在水泥路通村,开车十分钟就能到集镇。”德阿村村民何凯田说,现在隆百色高速公路已经通车,从县城到德阿全程都是水泥路。他和家人每年都会进城“赶集”。

隆林县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由于物流运输条件等因素,广大农村贫困地区农产品与市场之间缺乏畅通的衔接渠道。近年来,该县统筹各方资源,全力推进农村路网建设,盘活“沉睡”的农村资源。 2016年至2019年,全县共修建连接20余户自然村(隧道)的道路962 2012公里,总投资9.11亿元,累计受益群众28.64万人。

开车沿着科场乡大庆村的山路行驶,看到路边绿油油的桑园。 “我们加快‘四好乡村路’建设,打造沿线扶贫‘造血’产业,推动油茶、板栗、西贡香蕉、桑蚕四个万亩产业园发展。 ”县长杨克表示,农村路网连通,村道建设优化了农村产业布局,主导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市场化方向发展。

产业跟随道路,道路推动产业发展。 “万亩产业园”有效整合土地资源,不仅让各族群众通过参与种植、土地流转、园区管理维护、劳动等方式聚集在产业链上,解决了土地资源短缺问题。 “扶贫到户”,还发挥当地资源优势,推动实现“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给农村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夏季气温高、湿度大,桑树长出新芽时,要额外补充肥料,蚕舍要经常消毒……”在德峨村边坡屯的蚕舍里,苗族村民李迎乡作为当地的致富带头人,正在电话里向彝族村民李秀林传授种桑养蚕技术。该村加强乡村振兴领军人才队伍建设,通过技能培训、产业推介、就业指导等措施,提高各族群众“造血”能力。

近年来,在自治区政协办公厅的大力支持下,隆林各族干部群众互相尊重、互爱、齐心协力,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为追求发展,人民生活日益富裕。甜蜜幸福的生活。 2019年,全县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972元,同比增长9.5%。

党建引领国货进城抢展

“我们村的名字虽然不太好听,但我们是全乡第一个脱贫村。去年村集体经济收入24万元,比2017年增长6倍,位居全县第一。” !”养猪场上,蓝木干村村第一书记陈长红自豪地告诉记者,村里瓦片厂的屯兰蓝靛糊产业去年产值达110万元,实现户均增收1.7万元。元。

蓝木干村是苗族聚居地,蓝浆是当地群众制作蜡染的首选,也是增加收入的主要途径。 “一个宽1.5米、深2米的地窖,7天左右可生产靛蓝膏20公斤左右,收入400多元,我们家就靠这个产业脱贫了。”村里已脱贫户陈胜乃说,以前,村民制作糊状物,需要先挖坑,然后盖上塑料膜,从山上挑水,结果在生产效率低下。

“村民做的靛蓝膏质量不错,外地老板也经常来买,我就是想把传统手工艺传承下去、发扬光大。”蓝木干村党支部书记杨成和说,村两委组织领导利用山致富。在闲置土地上修建水泥靛蓝窖86个,成立了生产靛蓝膏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在致富党员和领导的引导下,鼓励村民共同参与,解决了技术难、资金少、信息缺乏等诸多问题。如今,当地生产的靛蓝膏产品源源不断销往云南、贵州等地。

2017年底,蓝木干村实现全村脱贫,贫困发生率下降至0.54%。但红米、黑糯米、山茶油等传统特色产业分布广泛、分散、体量小,仍然严重制约群众增收致富。 2018年以来,该村在陈长红的带领下,采取“党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通过组织指导,在村内8个自然村组建了“党群互助小组”,党员发挥带头作用,群众志愿服务。 、特色产业协调发展。

随着产业链党支部建设和苗村产业基地建设,蓝木前村初步形成了山上的“绿色银行”(杉木、梧桐、青黛)和“优质菜篮子”(姜黄、魔芋、黄瓜)在山上。以及山脚下的生态粗粮(红米、黑糯米、杂粮)产业格局。产业规模不断扩大,该村注册了“龙庙乡”农产品商标,打造品牌,不断拓展农业特产销售渠道。

党建引领,产业带动农民增收。该县大力开展“多彩先锋”引领行动,立足产业布局、区域特色、民族特色等实际情况,打造“民族团结”、“产业繁荣”、“一江一河”等五个基层。两岸”、“绿色发展”、“文化传承”党建示范区。目前,全县西贡香蕉面积3.7万亩,桑叶2万亩,板栗、油茶面积已超过10万亩,特色主导产业贫困户覆盖率超过95%。

近年来,隆林充分发挥民族地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树立了党员在产业创富、创业就业、结对帮扶等方面的“先锋标杆”,建立了“党群互助团”充分挖掘传统产业先天优势。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不断做大延伸产业链,将“小、散、乱”的农村“土特产”转变为“集中、大、综合”的特色农产品。一批农村“土特产”在网上销售走出大山,到全国各地“赶集市”。

改变习俗、改变文化,引领新潮流

“我去圩田不仅是为了购物,回来后我还抽出时间学习一些农艺,更好地照顾我的桑园和蚕。”遮浪乡磨窝村村民熊中甲说,今天的圩日比以前热闹多了。更多、更多活动。

为进一步打通群众宣传教育关爱服务“最后一公里”,隆林整合人力、财力、平台载体,依托各乡镇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点)创新开展日常配送服务活动。通过科普、文艺演出、技术培训、健康体检、法律咨询等志愿服务活动,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产生活理念,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该县充分发挥文化、教育、科技、司法等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作用,建立文明结对帮扶体系,让新时代新文化引领新潮流,促进融合文明实践活动深入田野、走进千家万户,切实服务群众。群众办实事、解决问题。同时,组织乡镇干部、村干部、党员贤人依托农家乐、远程教育平台、文化广场等,深入开展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送文化进村、送文化、送文化等活动。道德大讲堂,倡导积极健康、文明向上的生活方式。

“苗跳坡节”、“彝族火把节”、“仡佬年节”、“壮三三”、“寒包汤节”等民族节日和文化活动,已成为少数民族群众大聚会的载体。全县各族人民。该县以节日为载体,深入挖掘当地优秀传统文化,将孝敬老人、重诺守信、睦邻互助等融入活动内容,以深受群众欢迎。目前,全县16个乡镇179个行政村修订完善了村规民约,成立了红白委员会,引导贫困群众转变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树立自强不息的意识。 、感恩、进取、努力致富。

“以前村里办婚丧嫁娶,都要摆上两三天的酒席,家家户户都要帮忙。攀比风气严重的时候,一场葬礼要花10万多元,恩惠的负担很重。”德阿村村民说道。杨锦辉说,现在很多村民赶集已经学会放下“面子”,坚持文明节俭理性消费。村里婚丧嫁娶的铺张浪费现象也逐渐消失。

  • 地理位置
  • 您可能感兴趣
热门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