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间,我在上海,不得不参加“百团大战”。在家呆了快两个月了,我开始想吃水果了。这期间,我亲眼目睹了一些难以启齿的情况,比如天价。蔬菜盲盒。
关于目前某些商品的价格,我还从网友那里了解到一个新笑话:人民币兑上海元=1:5。因为我也有同样的感觉,我什至开始同情冬奥会期间热衷于在食堂吃西瓜的日韩运动员。
韩国运动员郭润基将西瓜放在冬奥会食堂的桌子上以示敬意
或许直到这个时候,大家才开始感叹平日里能够简单实现免费蔬菜水果的正常状态是多么的幸福。
不过,说到中国实现果蔬自由,其实离我们并没有那么遥远。
很多人不知道,就连刘晓庆和梁家辉在拍摄电影《火烧圆明园》时,刘晓庆作为内地一线明星,吃的也只有白开水、咸菜和馒头。日常食物。
在那个精神需求已经开始得到满足的时代,我们还没有满足基本的物质需求。那时,大多数水果和蔬菜仍然是奢侈品。
当时剧组每天都会给演员们分发小半个西瓜,舍不得吃的刘晓庆就会带回去给妈妈。对于光鲜亮丽的电影演员来说都是这样吗,更何况是普通人呢?
即使到了1993年这个90后诞生的时代,很多人仍然不知道香蕉需要去皮才能吃。像哈密瓜这样的水果也是很少见的东西,只能在电视上看到。
那么,从馒头、咸菜到水果蔬菜的自由,中国经历了什么?今天我要讲的是中国的一项伟大功绩——“菜篮子”工程。
喜欢视频版吗?
点击下方视频号即可观看
民生壮举——菜篮子工程
40多年前,当中国经济开始崛起时,中国人餐桌上最常见的菜肴仍然是“三老”:萝卜、土豆、大白菜。
那时,我们和韩国一样,无论是在城市还是乡村,都对泡菜着迷。秋天,几乎家家户户都会购买大量的萝卜、大白菜,腌一罐咸菜,作为过冬的“储备菜”。
1988年,慈营镇的一位老师在日记中记录了人们的一日三餐。镇上的人没有新鲜蔬菜,每天就交替吃土豆、炒酸菜、干辣椒。
只有家里有客人的时候才吃炒鸡蛋和炒腊肉。吃蔬菜必须等到雨季,在菜地里种一些青菜、白菜、萝卜。
市场上出售的蔬菜很少。偶尔从外地卖来,但蔬菜的味道早已消失。那时候,“吃什么、怎么吃”并不是每个人都能选择的。大多数人长期营养不良,街上随处可见瘦弱的人。
人们吃不上饭的主要原因是水果和蔬菜种植的不稳定。
当时,蔬菜生产完全依赖天气,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导致供销矛盾不断加剧。
对于菜农来说,一点点的恶劣天气就可能是一场巨大的灾难。
仅1985年7月上海的一场大暴雨就淹没了2万亩蔬菜,蔬菜供应变得紧张。因此,当时无论是农民还是消费者都无力供应各种“焦滴滴”。蔬菜。
但“民以食为天”,没有食物就无法生存。人体为了保证正常的生长发育和维持体内的各种生理活动,必须从外界吸收一定的营养物质。
由于当时中国食用的蔬菜量太少,种类单一,人民群众营养不良的现象十分普遍。
因此,为了解决老百姓吃饭问题,政府推出了一项非常伟大的经济实践,这就是“菜篮子”工程。
1988年,中国首次提出“菜篮子市长负责制”,重点解决城市肉蛋奶、水果、蔬菜的稳定供应问题。中央统筹供应,地方政府构建供应链体系。
到1993年,短短5年时间,全国已建立农副产品批发市场2080个,城乡市场多达8.3万个。初步形成以蔬菜、肉类、水果、蛋奶为主的“大市场、大流通”发展格局。
北京大钟寺蔬菜批发市场
1994年,“菜篮子”工程开始从城市向农村拓展,国家也开始重点建设大型菜篮子生产基地。
这里必须提到的是,为了减少气候对蔬菜种植的影响,我国加大了温室种植技术的推广力度。
1999年以后,在温室种植技术的支持下,“菜篮子”工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我们终于基本实现了优质低价蔬菜的自由。
此后,中国形成了一大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例如深圳布吉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山东寿光蔬菜批发市场、广州江南果蔬批发市场等。
其中,山东寿光蔬菜批发市场已辐射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成为中国最大的蔬菜集散中心和物流配送中心。寿光的蔬菜种子一度被发射到太空,宇宙寿光成为了一个表情包。来。
正是这些农产品批发市场,在疫情和各种自然灾害期间为人民群众提供了有力的物质保障。
谁养活了中国人?
在政策推动下,短短30年时间,中国从一个蔬菜贫乏国转变为世界蔬菜最丰富国。 2000年,我国人均蔬菜消费量超过许多发达国家,从此跃居第一,遥遥领先。
2020年,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1985年至2019年,中国和韩国成为5岁至19岁人群平均身高增长最快的国家。其中,中国19岁男女平均身高已超越韩国,成为东亚第一。
当韩国人在为中国物美价廉的西瓜而大惊小怪时,当他们每天面对着富含亚硝酸盐的泡菜时;
当日本人为草莓发愁,天天吃水果炫富时;
当美国人因激素肉类而与肥胖作斗争时;
受益于菜篮子项目,我们不仅可以自由地吃水果和蔬菜,而且还实现了相对的营养平衡。
很难想象,在“菜篮子”工程实施之前,中国的蔬菜年产量与印度相差无几。
作为农业大国,中国的菜篮子工程相对于有着极其优越地理环境的印度来说能够获得优势。可以用世界7%的土地养活世界20%的人口,也可以保证中国保持较高的粮食消费水平。背后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大棚里辛苦劳作的农民。
我们能够用烂牌打好牌,是他们默默努力的结果。
中国崛起的基本逻辑是依靠世界上最勤劳的农民,以农村滋养城市,完成原始积累,推动工业化。
很多时候,他们总是付出最多的努力却赚最少的钱,为我们提供了大量廉价的蔬菜和水果。
他们也是舆论领域的“透明人”。很多时候,你是看不到他们说的话的。他们不善言辞,但有自己的行为准则。是的,他们在舆论上一直是侏儒,但在行动上他们却是巨人。 。
2021年11月,菏泽市成武县农民王春风在疫情期间向西安捐赠10万公斤大白菜。最让我感动的是她的话:
“它可以让我的蔬菜变得更有价值、更有意义。捐出这些蔬菜,让他们吃这些蔬菜。相对而言,价格再高也无法衡量。”
当其他人从王春风口中得知可以向西安捐赠蔬菜时,也立即伸出了援助之手。成武县白浮图镇孙庙村张华良、李连发、李荣军也捐赠了4万公斤洋葱。
曹县邵庄镇村民袁正杰、张景旺捐赠了8万公斤油菜籽,而这些捐赠的蔬菜都是按照优质蔬菜进行分类的,因为在他们眼里,总是说:“如果我们要捐的话,我们将赠送最好的。”
疫情期间,王春风等人只是中国亿万农民的一个缩影。他们平时默默无闻,但总能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
但这样一个养活整个国家的群体有时却得不到应有的尊重,甚至被贴上“低等”、“贫困”的标签。
疫情期间,女性对捐献者的态度着实让人不寒而栗。
“谢谢农村人送我三个瓜、两个枣。”
我什至在其他网络平台上看到过对捐赠物资挑剔的评论。
不管他们这样做是为了吸引眼球,还是他们内心真实的想法,这些行为都是对善意捐助者意图的亵渎,他们的优越感言论也令人厌恶。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勤劳朴实、默默无闻的农民,成了一些人贬低、嘲笑的对象?
有时,灾难就像一面人性的镜子。沉默却热情的农民与享受资源红利却精致利己的“人上人”形成鲜明对比。
近二十年来,年轻人努力挤进一线城市,想着追求金融、互联网等金字塔顶端的职业。
但也有一些人选择以高学历承担起“振兴乡村”、“反哺乡村”的使命。
当然,我们不应该以道德为标准来对这两个选项的价值进行排名。
但我们不应该认为回到家乡当“农民”是一种无奈和失败的行为。只有留在大城市才能成功。人们的价值判断不应该是一维的,而应该是多维的。我们应该尊重每个人的选择。
那些在农田里辛苦劳作了一辈子的工人,在一些人眼里不应该被认为是“低等人”。
对于那些享受了政策红利、先富起来的人来说,国家不希望你富起来之后再去弱者身上寻找地位和财富优势。对于我们来说,每个人都有先富后富的使命。
有时候,农民并不是一种身份,它可能只是一种职业,我们要做的就是给予每个职业应有的尊重。
好的,今天就这样。喜欢本期的朋友记得点赞关注哦。下一期见。
参考:
1、黄岩市场粮食结构及菜篮子工程
2、特大城市推进“菜篮子”的实践探索——以成都为例 谢瑞武
三、回顾和展望“菜篮子”建设十年再创新辉煌 闵耀亮
4、抗击疫情、稳定供应、保障民生,崔惠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