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荣耀在外滩。”
中国科学院院士郑世龄曾引用法国记者的观点,指出外滩对于上海的意义。 20世纪30年代形成的外滩建筑和城市空间是上海的地标,也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生动范例。
从1873年原英国总领事馆(今外滩33号)落成,到1929年上海第一座十余层摩天大楼沙宣大厦(今和平饭店)的崛起,外滩一直处于城市更新的过程。 ,是孙甘露笔下的“不厌其烦地到处炫耀的建筑”,也是陈丹燕笔下的“天然的炫耀之地”。
改革开放后,经过20世纪90年代的变迁,2009年外滩金融集群的南扩,以及2010年世博会前外滩的全面整治,在以严格的红线保护城市历史文脉的同时,这上海的名片一直在不断打磨。抓住城市更新机遇,积极响应黄浦区“十四五”和“上海2035”期间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核心引领区”的初步目标,打造杰出的全球城市。昔日黄浦江边缘的月牙形弧线在时间、空间、功能等多个纬度上不断“生长”。
提高有限空间载体内的激活水平。不断回顾,不断更新;继续传承,继续领先。
深度:金融集群南扩及第二立面改造
“第一次,外滩建筑天际线的草图被印在了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上海生产的各种人造革包上。天际线上方,印有‘上海’两个字。”狭义上的外滩是陈丹燕画作中的人造皮包上印有世界各地的建筑群。
2009年,《黄浦区关于加快外滩金融集聚带建设服务上海“两个中心”战略的实施意见》发布实施。随着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战略部署和需求,外滩金融功能向南延伸至董家渡,形成金融聚集带。董家渡周边地区作为具有代表性的航天载体正在迅速崛起。绿地外滩中心等新旗舰项目正在逐步竣工。沿着汹涌澎湃的黄浦江,曾经因太空载体稀缺、发展受限而担忧的外滩已经“捉襟见肘”。
高度:从外滩向上,回到城市之巅
从建了一个多世纪的圣母百花大教堂的屋顶,到为庆祝法国大革命胜利100周年而建造的埃菲尔铁塔,高度是时代发展在物理空间上的投影。
超高层建筑代表着一座城市的“高度”。它是城市经济实力和建筑水平的凝结。它也是承载公民自豪感和归属感的精神图腾。也是对开发商资金、素质、技术的综合考验。基于此,“绿地中心”成为许多城市的高层责任,而走遍大江南北为城市打造地标性工程的绿地集团也赢得了“超高层专家”的美誉。
外滩第一座天际线崛起一百年后,“超高层专家”凭借成熟的建筑体系,让上海繁荣之源再次屹立于城市之巅——绿地外滩中心规划4座国际级甲级写字楼,包括一栋约300米超高层(T1)、一栋约240米亚高层(T3)、两栋约150米双塔,勾勒出新的、匀称的天际线。
一百年后,外滩再次向上生长,以更加雄伟的姿态让世人仰望。
时间:千里之外,重启300年前的外滩
1715年,造船业商人集资,在黄浦江畔建成了上海第一座商会馆。 1987年,商船会馆被列为上海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记录了上海如何从一个人来人往的码头,成长为处理数千笔交易的世界城市。
2019年,绿地秉承“修旧如旧”的原则,完成了商船馆改造,顺利实现了“保护整体风貌、维护建筑安全、恢复功能功能”的目标,并在同时,外滩的繁华记忆也以物理空间的形式被追溯。 300多年前,就向世人宣告,黄浦江畔面向世界的舞台,镌刻着江南的优雅线条,与传承下来的中华文化底蕴相呼应。几千年来。
2023年12月8日,由澎湃新闻主办、绿地外滩中心协办的“2023城市更新外滩论坛”在上海商船馆举行。上海市作协主席、上海市人大代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学金奖作家陈丹燕出席圆桌对话环节。陈丹燕引用一位植物猎人对18世纪上海的描述——“这里物产丰富得令人瞠目结舌”,陈丹燕指出,上海在开埠之前就已经是一座非常繁荣的中国城市。
在外滩论坛举办地商船俱乐部附近的王家码头,最早进入教会教育高层的中国人严永敬写信给工商部局,希望外滩公园他的家人对中国的新事业非常感兴趣,他还为“严家三杰”之一的中山医院、华山医院和上海医学院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上海。”
正如陈丹燕所说,谈起外滩,我们不能忽视中国人对上海和中国现代化作出的贡献。拥有300多年历史的上海商船会馆,讲述着开港前的上海并不是一个小渔村。外滩是中外建设者共同打造的杰作。
据了解,为了致敬商船会馆这一“外地创造的宏伟奇观”,位于绿外滩中心300米塔楼内的行政官邸被命名为“外滩·圣殿1715”。 1715年,商船会馆落成。这样,绿地就提醒着人们,早在外国公司、银行所在地的巴洛克式、哥特式建筑兴起之前,通江达海的董家渡就已成为重要的交通枢纽和手工业的枢纽。沙船。 ,货流四海,舟行万里。
功能:财务聚合、三合一
自20世纪90年代外滩重新恢复金融属性以来,无论是变高、变长、变厚,所有空间的扩张本质上都是金融辐射的扩张。从外滩第二立面到董家渡的摩天大楼,这些具有金融历史底蕴和金融文化氛围的优质载体,吸引着优质金融机构聚集,进一步提升了外滩的金融承载能力。
其中,黄浦外滩金融集群重要承载区董家渡金融城的标志性项目是绿地外滩中心,总建筑面积约120万平方米。是目前外滩最大的项目。已入驻建信人寿、人保财险、海通证券、上海银行、国海证券等金融机构成为决局的金融高地。
绿地外滩中心除了延续外滩的金融功能、实现产业集聚外,还实现了生产、生态、生活“三合一”融合。
在生态方面,占据上海最优越生态空间的黄浦江,黄浦江沿岸唯一连接黄浦江的人行天桥今年竣工。沿着黄浦江勾勒出的月牙形弧线,八字廊花桥在明亮繁华的中心绽放。它打破了立交桥的传统形式,以景观为主题,将人与河流连接起来,为本次建筑师的竞赛奠定了基础。场地植入自然色彩,打造会呼吸的外滩。
此外,绿地集团还在该区域建设了五个公共绿地,定位为养生花园、教堂花园、香草花园、会馆花园和中央花园。
在生活方面,绿地外滩中心不仅汇聚了文化、艺术、时尚、潮流,而且拥有多种类型的住宅产品。据了解,“外滩·顶层1715”共有28套“行政公寓”。超大空间配备中西厨房、独立储物区等空间,并配备装甲门、浴室、欧洲豪华品牌厨房电器。 、智能家居及空调、新风、地暖系统。同时,与豪华酒店丽思卡尔顿位于同一塔楼的“外滩天际1715”业主可共享高端会所、空中大堂、全日制餐厅等高端酒店设施、天际泳池,以及专属管家服务。
不断回顾并不断更新。不断发展的外滩是上海的荣耀和图腾,也是上海人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