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两个多月的中美贸易摩擦紧张局势告一段落。
经过建设性磋商,中美双方当地时间19日在华盛顿达成共识:不打贸易战、停止互相加征关税。刘鹤称,这是中美经贸磋商最大的成果。
中新社记者 杨波 摄
资料图:港口进出口货物。中新社记者 杨波 摄
北京一位学者在接受中新社采访时表示,中美就“不打贸易战”达成的共识,是给两国和世界经济一颗“定心丸”。
中国国际贸易协会中美欧战略研究中心联席会长李勇表示,此次双方之所以能够达成“不打贸易战”的共识,是因为中美经贸关系稳定健康发展,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符合世界普遍共识。“贸易战没有赢家,中美双方都很清楚这一点。”
中美经贸合作如今已形成互利共赢的格局,两国互为第二大贸易伙伴,中国是美国在北美以外最大的出口市场,美国是中国第一大出口市场。与建交40年来相比,两国双边贸易额增长了232倍,双向投资累计超过2300亿美元。
此前,美国总统特朗普在会见刘鹤时明确表示,美中在经贸领域保持良好合作关系非常重要。“‘非常重要’,意味着美方已经清醒地认识到,与中国打贸易战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李勇说。
但贸易战的结束并不意味着中美经贸合作从此就一帆风顺,正如刘鹤所说,解决多年来两国经贸关系中存在的结构性问题需要时间。
李勇表示,考虑到中美经贸问题的长期性和复杂性,未来两国经贸合作发展难免会有一些坎坷和曲折,但双方同意继续保持高层沟通,积极寻求解决彼此关心的经贸问题的方案。“事实上,通过对话协商处理摩擦是明确的,这是一个积极的信号。”在此情况下,中美经贸合作平稳发展可期。
此次磋商另一个备受关注的成果是解决贸易不平衡问题,根据中美发表的联合声明,双方同意采取有效措施,大幅减少美国对华货物贸易逆差,中方将大幅增加从美国购买商品和服务,包括农产品和能源。
“通过增加从美国的进口而不是抑制中国的出口来减少美国对中国的贸易逆差显然是具有建设性的”,李勇说,这有利于做大中美经贸合作的“蛋糕”,对双方来说都是互利双赢的举措。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研究员苏庆懿表示,在国际贸易中,“出口只是手段,进口才是目的”,出口只有最终体现在进口上,才能真正发挥改善福利的作用,短期内可以改善消费者福利,中长期可以使经济贸易发展更加均衡、更加充分。
中国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表示,考虑到美国在能源、农产品等领域的比较优势,扩大自美进口将有助于中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满足消费者美好生活需要。
梅新育表示,以能源为例,增加从美国石油、天然气进口,可以丰富中国能源进口来源,更好地实现能源进口多元化,保障能源安全,同时也有利于降低中国下游制造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
不过梅新育也提醒,中国增加自美国能源和农产品进口,是基于双方市场供求状况,按照政府引导、市场经济原则,自主市场决策的结果。
正如刘鹤强调的,中国市场竞争激烈,出口国要想在中国抢占市场份额,就必须提高产品和服务的竞争力,让中国老百姓愿意买。(中新社北京5月20日电 记者 李晓宇)
小新推荐
原标题:(经济观察)中美经贸磋商结果解读:不打贸易战 减少不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