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介
农产品质量安全是食品质量安全的基础,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农民增收和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1,2]。多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200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实施,同年《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规划(2006-2010年)》发布,将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提到了议事日程;2009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对涉农食品生产、加工、销售和服务等环节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健康中国2030”规划》《“十三五”国家食品安全规划》《国家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等文件都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作出明确部署;2017年“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食品安全战略,2019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见》要求制定最严密的标准、实施最严格的监管、实施最严厉的处罚、坚持最严肃的问责,确保食品质量安全。
自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以来,“互联网+”农业充分利用现有互联网资源,与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紧密结合,培育多样化的“互联网+”现代农业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3,4]。构建“从农田到餐桌”全流程追溯体系是“互联网+”农业的核心任务。依托互联网技术,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研究与实践取得重要进展[1,5]。一些学者立足国内实际,系统阐述了追溯、追溯体系、追溯体系等概念,提出了农产品正向追溯和逆向追溯的总体框架。农产品追溯技术得到广泛研究和发展,基本覆盖了农产品生产、加工、包装、冷藏、运输、检测、仓储、销售等全供应链环节。例如,追溯标识技术趋向于集成化、互联化,检验检测技术趋向于小型化、智能化,风险评估技术趋向于系统化、精细化,过程控制技术趋向于精准化、定向化。此外,区块链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在农产品追溯中的应用也在不断深化。
总体来看,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总体形势向好,从农田到餐桌的追溯体系基本形成,重点农产品检验检测能力稳步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得到有效控制。同时也要看到,与国外健全的监管机制、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规范的检测认证标准、可持续的追溯平台运行相比,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还面临一些问题和困难[6,7]。当前,全球农产品贸易发展风险加大,进出口农产品对国际公共卫生体系构成潜在威胁。应对国际形势变化,我国应加快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现代治理体系,形成正循环、可持续的追溯生态,及时准确预警和防范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同时提升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重塑国内农产品质量安全信任体系,推动智慧农业发展。
本文在系统总结“互联网+”背景下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当前追溯体系面临的主要问题;论证并提出2025年、2035年的战略目标、重点任务和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旨在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发展研究提供目标参考。
二、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现状
在互联网技术驱动下,“互联网+”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快速发展,大幅提升了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2019年上半年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风险监测)结果显示,农产品抽检总体合格率达97.2%,涵盖蔬菜、水果、茶叶、畜禽产品、水产品等5大类产品108个品种;其中,蔬菜、水果、茶叶、畜禽产品、水产品合格率分别为97.3%、94.1%、98.3%、98.3%、95.7%。
1. 监管体系
质检总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商务部、农业农村部是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职责主体,多部门联合采取“分段监管为主、品种监管为辅”的模式,构建覆盖全国主要城市、产区和农产品的监管网络[8]。农业农村部实行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制度,对不同类型和品种的农产品定期进行农药、兽药、抗生素等重要参数的抽检,公布农产品例行监测、监督抽检和专项监测结果;定期向社会公开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及其处理情况、社会反映问题的调查核实及处理情况。基于“互联网+”应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政府部门建设的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公共信息平台,对农产品进行常态化监管。
(二)法律法规
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体系以国家法律法规为主,地方性法规为辅,通过配套的部门规章制度实施[9]。《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等国家法律规定了农产品安全标准、产地、生产、包装和标签、监督检验、法律责任等基本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等我国法律对特定类别农产品的监管和生产经营规范作出了规定。《湖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办法》是我国第一部由省级政府颁布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地方性法规,为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制定了具体的行动计划。 《畜禽标识及养殖档案管理办法》《农产品包装标签管理办法》《农产品产地安全管理办法》《农用地土壤环境管理办法(试行)》明确了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在养殖、饲料投入、农药使用等环节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具体措施。
(三)标准体系
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以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为核心,地方标准、企业标准、团体标准等为补充。《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操作规程通则》、《食品追溯通用规范》、《食品追溯信息编码与标签规范》、《农产品市场信息采集与质量控制规范》等国家标准和《全国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规范(试行)》等主要产品行业标准为标准化追溯体系建设创造了基础条件。《农业标准化管理办法》、《农业标准审批规范》、《食品中农药残留风险评估指南》、《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制定指南》、《重要产品追溯管理平台建设指南(试行)》等文件保障了追溯体系建设的规范化、标准化。此外,中国物品编码中心还对接国际标准,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制定了《牛肉产品跟踪追溯指南》《果蔬跟踪追溯指南》《牛肉品质跟踪追溯体系实用解决方案》等特色农产品标准规范和应用指南。
(四)追溯体系
针对国际贸易环境变化和国内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我国于2003年开始实施“互联网+”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11],已应用于肉类、蔬菜、水果、粮食等农产品监管。商务部建立了中央、省、市三级追溯管理平台体系,在屠宰、批发、零售、超市销售、集团消费等环节部署了追溯子系统,追溯信息链完整全面,农产品来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责任可追究。2012年起,国家分三批在18个省市建设农产品追溯体系,北京、天津、上海、浙江、江苏、四川等省市均建立了地方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这些系统与国家管理平台对接,形成辐射城乡的全国性农产品追溯网络。此外,光明牧业、中粮集团等农产品龙头企业也正在努力建立农产品从原料到餐桌的全程追溯平台。
(五)追溯技术
在“互联网+”农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农产品质量追溯技术更加成熟。农产品产地监管基本形成了空中卫星遥感、天空无人机航拍、地面传感器监测等“天地空”一体化体系。农产品检验检测技术趋向微型化、智能化,如各类微机电系统、纳米技术、传感器技术、现场快速检测技术、数据远程传输与处理技术等;风险评估技术趋向系统化、精细化,如组学技术、计算分子生物学、数据挖掘技术、机器学习技术等;过程控制技术走向精准化、定向化,实现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关键危害因素污染途径和过程的精准管控;追溯与标识技术实现融合贯通,物联网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中得到广泛应用。在农产品追溯中,二维码作为农产品“身份证”,数据共享平台数据库、云计算系统等形成数字化防伪体系。此外,区块链技术凭借其分布式、可追溯、不可篡改、非对称加密、自维护等特性,也逐渐应用于农产品追溯体系,助力构建更加可信、安全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
3. 问题
1. 缺乏统一监管,“板块”与“区块”划分严重
在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一般是多部门、多地分工。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机构涉及农业、质检、工商、卫生等多个部门,各部门是农产品某一环节的监管机构,看似合力,实则容易造成“多头管理,无人负责”“分割管理,环节缺失”的局面。部门分割管理模式还导致同质化追溯体系重复,出现体现单一监管部门要求的“追溯孤岛”现象。虽然追溯体系已全面部署到各个监管层级、各个农业环节,但体系通常多样复杂,缺乏跨系统的一致性、兼容性和互换性。各级地方政府被要求对本地食品安全负总体责任,因此也建设了覆盖本地区的农产品监管体系,以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12];但面对大量外地农产品,地方政府难以对全过程进行有效管理和监督。
2.标准体系不健全,追溯标准不统一
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标准规范的制定起步较晚,受产业发展阶段和水平以及国家对农产品追溯产业总体部署要求的制约,现有标准规范的应用广度和深度远远落后于其他发达国家。多部门制定的标准缺乏层级间的协调,导致标准体系不完善。各部门、行业、商业企业各自独立建设特殊类别农产品的追溯体系,但这些追溯体系并未完全遵循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的相关标准规范,或者采用完全不同的追溯编码规则和标准体系,严重影响了追溯体系间的互联互通和追溯信息的交换共享,导致追溯体系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13]。此外,不同法律、法规、标准对农产品、追溯等基本概念的定义,在内涵和外延的界定上还存在差异;不同专家、不同部门对追溯概念的理解也存在差异。例如,有的行业部门把各类资质认证视为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的实现,甚至直接把追溯体系命名为认证体系或防伪体系。
3. 追溯信息缺乏广度、深度和准确性
目前大多数追溯系统提供的追溯信息非常不完整和浅显,呈现表面化、碎片化的情况,无法匹配消费者的实际需求。一般的农产品追溯系统只能追溯产地和物流,无法满足生产环境监测、生产过程监测、农产品加工监测等需求,对农产品批发和零售环节的追溯也无能为力。多部门分割监管的现状导致追溯系统无法或缺乏权威性,无法实现农产品产销全程、全面、准确的追溯。各类环境传感设备价格较高,在农产品生产追溯中的应用深度不够。如物联网设备停留在设施农业、智慧农业的示范试点,尚未得到广泛普及;大量农产品的追溯信息难以采集,无法快速更新。
(四)追溯体系运行能力不足
各部门、各地区都有针对性地开展农产品追溯体系建设,但总体来看,这些追溯体系、追溯平台的服务领域和服务对象明显过窄,可持续服务能力弱,商业化运营能力明显不足,难以满足农产品安全流通的实际需要。社会化对外追溯体系主要采用政府部门组织协调、直属事业单位负责建设实施、科技公司负责日常运营的模式,单向投入建设难以形成农产品追溯的良性生态系统,没有考虑企业的盈利能力,影响了企业参与的积极性,最终导致项目运行不可持续。
(五)良性循环、可持续的追溯生态体系尚未建立
对于追溯体系建设而言,消费者的支付意愿和支付能力是其能否持续的关键因素。从国内外经验看,消费者对具有质量安全、动物福利信息的农产品有更高的支付意愿。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消费者只能根据过往经验大致了解市场上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并按照这一平均水平的预期价格购买农产品,导致高于平均质量安全水平的农产品销量减少,被迫退出农产品市场,进一步造成市场上农产品安全水平的下降[14]。这种“优胜劣汰”的逆向淘汰,扭曲了市场价格,使农产品市场呈现出“柠檬市场”的特征,严重阻碍了正向循环、可持续的追溯生态的建立。
四、发展战略目标
面向未来,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要充分适应小康社会发展水平,强化农业现代化基础条件,突破农产品追溯软硬件核心关键技术,建立市场准入机制,培育商业可持续生态系统。
到2025年,形成基于风险分析和供应链管理的追溯体系、标准体系和政策体系。充分打通各地区、各部门农产品追溯资源和信息,提高追溯信息的广度、深度和准确性,建成统一的、联动全国、兼容各部门、贯通上下游的全国农产品追溯平台,与国际标准对接,构建适应我国经济发展需要的产品追溯标准和规范。创新农产品追溯机制和体系,建立农产品产地与市场准入相衔接的机制、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应对机制。
到2035年,形成可持续的农产品质量追溯生态,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突破移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5G、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农产品追溯中的应用瓶颈,实现农产品种植、养殖、生产、加工、物流、批发、零售等全过程全覆盖、精准追溯。创新农产品追溯运行和服务机制,开放共享农产品追溯信息,打造可持续的农产品追溯生态。
五、对策建议
1.大力推进追溯标准体系建设
首先,应在国家层面出台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法律法规,明确追溯对象、追溯信息、追溯环节、追溯主体、法律责任等相关内容,使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有法可依。其次,应统筹协调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监管部门主体职责,对接现有部门、地区、企业之间的追溯平台和系统,形成分级负责、内部协调、外部统一的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监管体系。最后,应基于“互联网+”应用,建设高度开放、覆盖全国、共享共建、普惠共享的智能化国家追溯平台,规范编码标识、信息采集、平台运行、数据交换等关键技术标准。
2.加强追溯关键技术研发
建议设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关键技术研发专项,解决前沿技术落地难、农产品追溯信息应用反馈动力不足等问题。项目重点支持三项技术:一是农业遥感与农业环境检测技术。面向大田农业、设施农业、智慧畜牧养殖等,研发低成本、长寿命、低能耗的农业环境传感设备、便携式设备,用于农产品产地追溯;二是利用农业大数据技术,突破多源异构海量农业追溯数据存储、交换和检索的技术难点,引入市场机制,探索大数据共享交换新模式;三是创新发展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发展新一代农产品质量追溯智能系统,减少人为参与过程监管,重构农产品质量安全信任体系。
(三)加强“互联网+”应用创新
打造“互联网+”农业产业园区和农业示范项目,打通技术应用的最后一公里,推动新技术、新成果、新装备落地见效。部署两个示范项目:一是畜禽产品追溯示范工程,以规模生产企业为重点,选取有代表性的畜禽产品,对畜禽生长环境、生长过程、加工品质等数据进行采集、分析和处理,将畜禽数据库系统与政府追溯平台、主流电商系统对接,支撑畜禽产品质量评估、安全追溯、营销定位、产量调控、生产管控等;二是基于区块链的农业追溯示范项目,选取在农业追溯领域具有实践经验的科研机构和具有科研创新基础的农业实体,开展农业区块链关键技术研发,突破区块链应用核心底层技术在吞吐量、延迟、容量带宽、数据加密、安全性等方面的制约,充分利用区块链去中心化、不可篡改的特性,开展农业区块链在物联网、农业大数据、质量安全追溯、农村金融、农业保险、全产业供应链等应用场景的落地。
(四)加强风险监测评估和预警
依托农产品追溯信息平台,开展大数据挖掘和智能分析,及时发现农产品质量安全潜在风险,识别重点可疑目标,实施精准监管。深入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识别农产品管控全过程关键节点和技术环节,采取有针对性的管控措施。制定修订农产品质量安全应急预案,明确任务分工,完善相关应急程序和制度,建立反应迅速、信息畅通、上下协调、跨区域联动的应急机制。妥善应对农产品质量安全不实信息和谣言,及时开展科普和辟谣,研究建立完善谣言管控方案;针对社会普遍关心的热点敏感问题,积极利用微信、广播、报刊、图书等开展经常性、多样化的风险沟通和科普宣传,增强公众质量安全意识和科学识别判断能力。
五、扩大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
由各种行业协会和地方标准化委员会主持的可追溯性平台通常仅着眼于特殊类别(例如蜜蜂产品,茶产品),特殊的链接(例如流通),或者仅限于特定地区(省份和城市)(这些省力和城市)。 “ Internet +”农业产品质量可食用性系统,专注于拓宽疗法领域和服务对象,不仅为谷物作物,水果,蔬菜,活猪和牛肉等主要的餐桌餐厅提供服务,不仅可以掩盖野生动物产品,还可以使整个链接供应。繁殖,牲畜产品屠宰,农产品加工,冷链运输和市场销售。
(vi)实施专业人才培训
目前,我所在国家的大多数农业实践者的文化质量仍然相对较低,他们对信息技术和专业知识的掌握相对较差,他们的主动性和接受新知识和技术的能力必须通过加速的现代农业能力来提高智能农业的能力,而智能农业的质量和安全性质量则可以加速。杰出的创新思维[16]。高质量的农民团队使农业实践者能够同时掌握新技术;
7.指导社会力量参与农业产品质量和安全的管理
充分动员社会力量的热情,在社会化中实施详细的劳动分工,并为农业产品质量和安全管理形成良好的社会状况,这对于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至关重要Ance;第二,在公众舆论监督中全面发挥作用,有效地揭示农业产品质量和安全事件,建立“黄色列表”和“黑名单”和“黑名单”系统ISM,并发挥市场在资源分配和安全监督中的决定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