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
    农产品滞销频发,农民苦不堪言,市场信息不对称如何破局?
    发布时间:2024-09-26 00:01:54 次浏览
    • 电话联系TA

      -佚名

  • 信息详情

中国人究竟能吃多少粮食?有多少人想吃安全放心的粮食?国内又能满足多少粮食?农民在种地、养殖之前考虑过卖给谁吗?城市人吃谁的产品?这些产品是怎样生产的?这些信息显然是不对称的,完全靠市场试错。农民盲目跟风生产,直到生产过多,农产品滞销。消费者对农产品没有选择权,只能吃市场上卖的。中间商才是既能赚钱又不亏钱的人,他们掌握着定价权,他们希望农产品滞销,因为这样能拿到最大的差价。即使农产品滞销,产地价格降到几毛钱一斤,城市超市农产品价格也不低。最受损失的还是农民,他们辛辛苦苦干了这么多,农产品滞销,连农业投入的成本都收不回来。

近年来,蔬菜水果滞销现象屡屡发生,从传统的露地蔬菜到大棚蔬菜,从单一的绿叶蔬菜到番茄、冬瓜、大葱、大蒜等。对于水果而言,北方滞销品种以苹果、梨、桃为主,南方则以香蕉、甘蔗、柑橘等居多。随着网络信息传播速度越来越快,民众对“食品安全”事件的敏感度越来越高,稍有风吹草动就会牵动整个行业。其中,比较典型的是2011年的“乙烯利催熟蕉”事件,导致海南、广东、广西等省(区)香蕉大面积滞销,香蕉从3.8元/斤跌到0.2-0.3元/斤,却无人买。 2009年四川广元“蛆柑事件”,造成湖北省70%的柑桔滞销,经济损失超过15亿元。

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干旱、洪涝、低温冻害等极端天气增多,对农业生产也产生了不利影响。特别是陕西省成为重灾区。由于前几年果树种植面积扩张过快,2017年苹果滞销严重,每斤高达0.6元。2018年更是遭遇50年来最大霜冻灾害,樱桃、猕猴桃、苹果受灾面积均超过200万亩,部分地区中部花冻率达70%。很多果树恰逢结果年份,遭遇此灾,果农短时间内难以收回成本。

农产品滞销的原因,在于市场饱和,农民生产的太多,没有定价权,就竞相低价出售,使得农业越来越不乐观。这是市场农业或者现代农业的一大弊端。农产品就像空气、阳光、水,没有它们,就没有用处,如果太多了,就没人会在意粮食的存在,更不会在意农民如何辛辛苦苦地种植或饲养。每年夏秋作物收获后,农民增产不增收,很多地方就会暴露出农产品滞销的问题。滞销的农产品包括蔬菜、水果、桃子,还有畜产品,包括芹菜、辣椒、苹果、玉米、红枣、西瓜、柑橘、火龙果、羊肉、牛肉等。

2016年11月,山东新闻网报道了这样一则新闻:聊城市农民李先生看着自己种的100多亩剁椒地,心急得吃不下觉,剁椒每斤成本只有0.3元左右,雇一个工人摘1斤要花0.2元,不够收回成本,霜冻一来,剁椒就冻烂在地里,小麦插秧期过后,剁椒卖不出去,他只好忍痛毁掉剁椒地。

被誉为“芹菜种植之乡”的滨州阳新县也迎来了大丰收,但卖相却很差。往年,芹菜本该销售一空,但2015年10月,只卖了不到一半。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阳新县8000亩芹菜中,除了以订单方式销售的900亩,大部分都以散户的身份卖给了菜市场。在滨州蔬菜办工作人员看来,价格已经跌到了谷底,明年价格可能还会回升。虽然价格由市场决定,但传统零售经济在提高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荔枝原产于我国南方,与香蕉、菠萝、龙眼并称为“南国四大果”,味道鲜美但不耐储藏。2015年,广东揭阳荔枝大丰收,但很多成熟的荔枝已经发黑腐烂。果农告诉记者,雇人采摘荔枝每人每天成本150元,但2015年荔枝的价格只有0.6元一斤,根本没人要。雇人就是亏本,连化肥成本都难以收回。

2015年,记者在山西省壶关县蜀张、石坡、额坞等多个乡镇采访时了解到,受经济形势和市场价格影响,不少农户的玉米滞销。眼看秋粮成熟,丰收在望,该县一些乡镇不少农户却苦恼于自己把余粮存在家里卖不出去。玉米不仅价格比2014年低很多,而且没人买,卖不出去。不少农户只好把玉米堆在家里、村里,甚至院子里。截至记者发稿之日,仅壶关县蜀张、石坡等乡镇就有400多万斤余粮等待出售。

2018年5月,山东、河南、云南等地相继出现严重的大蒜滞销事件。从“大蒜你狠”到断崖式的价格暴跌,这一现象引发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永胜县是云南丽江下辖县之一,地处云南西北部,信息不畅,交通不便,曾是国家级贫困县。随着近年来扶贫工作的深入,当地出产的一种“宝塔蒜”逐渐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利器:其外观光滑,蒜瓣呈紫红色,剥皮后蒜瓣晶莹如玉,吃起来蒜香十足。为此,当地积极推广种植这种特色农产品,销路良好,曾远销泰国、越南等国家。 2017年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后,市场风云突变,大蒜严重滞销,由2017年的5元/公斤暴跌到2018年的0.7元/公斤;在山东,蒜薹0.05元/公斤,远远不够覆盖成本,大蒜0.25元/公斤,根本没人要。

以上关于农产品滞销的报道只是冰山一角,造成农产品滞销的核心原因是盲目扩大规模而不了解市场容量,农产品生产出来后,农民没有自主权,大部分卖给了中间商,中间商再卖给城市农贸市场的中间商,农产品的销售完全听天由命,没有一定的计划性,再加上中间商趁机压价,滞销的恐慌加剧了供大于求的局面。无计划、盲目生产,势必造成农产品过剩,导致产品滞销。

农产品滞销不仅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众所周知,如今的农产品重量轻质。在养殖过程中激素、抗生素、重金属的使用,导致这些物质超标,会污染生态环境,特别是水源和食物链;在种植过程中,使用大量的化肥、农药、地膜、除草剂、合成激素,甚至非法使用转基因种子,这个过程也严重污染了生态环境,导致宝贵的水源被浪费。而使用上述物质生产出来的农产品,却因为滞销而直接变成了垃圾,连当做田地里的肥料都不够格。除了劳动得不到回报,自然资源的浪费也让人心痛。

以芹菜种植为例,每亩地需要100多元的芹菜种子,200多元的种植成本,50多元的化肥,400多元的农药,再加上每亩300多元的采收成本,每亩地的成本就在1000多元。这里只算投入成本,没算人工成本,没算购买化学药品造成的农田退化成本,也没算水资源的浪费。以上计算只算单位面积产量,如果滞销面积足够大,资源的浪费加起来可能是一个惊人的数字。为此,环保、国土部门还必须进行专项生态治理或者土地修复工程,这些都属于后续成本。

我们应该从环保、健康、农民利益的角度,重新思考当前的农业生产方式,特别是反季节蔬菜生产,不能一味地让市场泛滥,让“劣币驱逐良币”。产品卖不出去,就是浪费,就是污染环境,农民的劳动也打了水漂,最终会伤害到农民,导致他们放弃农田,到城里打工,到时候谁来养活我们的国家?

国内市场本来就疲软,一些企业或者主管部门贪图便宜,从国外大量进口农产品,消化自己盲目生产造成的农产品过剩,价格更低,进一步打压了国内农产品市场。我们不需要为西方盲目生产造成的农产品过剩买单,即使进口,也要进口安全可靠的食品,保障中国人民的身体健康。其实廉价的进口食品直接或间接地就变成了食物浪费。我国餐桌上浪费现象严重,估计能够2亿人吃的,这些浪费的食物就变成了污染物,增加了资源的浪费。

与一般农产品滞​​销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生态农产品或有机食品由于物美价廉,在生产前就已规划。物以稀为贵,所以供不应求,而不是过剩。只要认真搞有机农业,在生产过程中坚决杜绝有害化学物质的使用,其产品就会受到市场的青睐。有机农业以销定产,这样生产出来的农产品经济效益较高,农民舍得下功夫,产品销售保质期长,不集中投放市场,科学地避免了农产品滞销现象。

  • 地理位置
  • 您可能感兴趣
热门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