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
    绿色发展是农业本色,委员献策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发布时间:2024-09-19 10:01:43 次浏览
    • 电话联系TA

      -佚名

  • 信息详情

无公害农业产品_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_无公害农产品基地

山西省运城市平陆县千亩有机旱地小麦喜获丰收。刘文丽 摄(人民视觉)

无公害农产品基地_无公害农业产品_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

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苍梧县省级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果农用摩托车运输荔枝。 何华文 摄(人民视觉)

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_无公害农业产品_无公害农产品基地

湖南省永州市道县村落与生态循环养殖基地相映成趣。 蒋克清摄(人民视觉)

绿色是农业的本质,农业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不意味着不搞粮食生产,要以改革为主线,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加快推动农业由生产性主导向质量性主导转变。

近日,全国政协召开双周协商座谈会,11位政协委员围绕“加快推进绿色发展 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主题进行研讨,做好部署、拿出实实在在的举措。大家认为,近年来,各地区、各部门在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方面下了很大功夫,经过大量工作,我国农产品安全标准体系基本建立,老百姓的“舌尖安全”有了保障。但也要看到,农业绿色发展还不平衡、不够,发展与安全的矛盾还比较突出,向吃好转变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推动减少化肥农药使用,加强土壤污染风险管理

肥料和农药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科学施用不仅可以提高农业效益,而且可以促进农业绿色发展、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十三五”期间,我国在农药减量增效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但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土壤受有毒物质污染的现象仍然存在。

全国政协委员、南京财经大学校长程永波通过调研发现,一些地方无证经营、制售假劣农药、禁限用高毒农药等现象仍然存在,农药市场监管存在较大漏洞;一些地方农药使用技术水平总体较低,农药使用浪费严重。“建议建设省市县互联互通的数字化农药信息管理平台,完善购销电子台账和实名销售制度,实现各类农药经营活动的可追溯监管;启动实施规模经营户和植保服务组织联网监管行动,推行生产台账制度,细化农药使用信息,确保农药使用全过程可追溯管理;加快传统施药机具升级改造,示范推广低容量、超低容量喷雾技术,可有效促进农药使用减量增效。”程永波说。

化肥农药过量使用,不仅影响农产品质量,还会造成农业面源污染,进而影响生存环境。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研究员李武建议,农业主管部门应更加深刻认识农业生产者的需求,加强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科学知识普及,加强化肥农药高效施用技术培训,提高农药化肥使用效率。他建议:“应进一步提高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执法监督水平,加强区域、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监测评估体系。探索形成农业面源污染奖惩机制和监管机制,尽快建立监管信息管理平台。”

保障人民群众食品安全,不仅要控制农药,更要保证土壤安全。长期以来,由于固体废弃物处置不当、化肥、农药等投入过量使用,农用地出现土壤退化、土壤板结、重金属含量超标等问题。全国政协委员、教育部食品与健康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刘欣认为,治理土壤重金属污染和地膜残留污染刻不容缓。

“我国农用地土壤污染程度、类型复杂,建议加快建立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与修复国家标准体系。同时,加快发展生物降解地膜,提高生物降解地膜的韧性、抗拉强度等力学性能,推动农用地土壤污染治理顺利实施,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刘欣说。

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实现优质优价

我国物种资源丰富,农产品品种多、数量大,加快绿色发展、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肉是老百姓餐桌上的常客。全国政协委员、北京食品科学研究所副所长、总工程师乔晓玲长期与食品打交道,她发现,我国肉类行业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企业相对薄弱。乔晓玲建议,应及时梳理整合现有标准,完善指标体系,提高质量安全、营养品质、分类分级和绿色发展标准,推动实施标杆生产;加大对肉类生产标准化的投入和支持力度,支持农业部门创建绿色食品原料生产基地、标准化示范区和现代工业园区,推动肉类全产业链标准化体系试点,实现标准建立、制定、实施和跟踪评估一体化推进;发展“公司+基地+农户标准”模式,将标准化嵌入全产业链各环节运行流程。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名誉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麦坎森曾认真研究过我国水产品的安全隐患,他认为,近年来威胁我国水产品安全的污染源主要有两大类:一是重金属,一是抗生素、甲醛等化学污染,二是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生物性污染。“水产品对于我们保障食品安全和供应十分重要,要制定全国水产品生产目标,划定养殖水域红线。规划养殖区域、限制养殖区域、禁止养殖区域和养殖能力。加强水产养殖环境和产品质量安全相关立法,加大执法力度。建立水产品安全监测市场化机制,引入优质高效公正的第三方检测服务。”麦坎森说。

如何探索科学的绿色生产方式,如何激发农民生产优质产品的积极性,如何让安全的蔬菜从菜地里送到餐桌,成为委员们热议的话题。

座谈会前,全国政协常委、天津市政协副主席齐成西在天津市武清区大良镇调研大棚黄瓜生产情况,发现农业新技术应用范围较小,农户遵守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法律法规的意识较低。“建议出台扶持优质蔬菜(包括绿色蔬菜、有机蔬菜)种植的补贴政策,吸引社会资金改善生产设施,加大农户优质品牌宣传力度,提高种植优质蔬菜的效益,利用市场手段,让农户愿意种植优质农产品。”齐成西说。

在城市,绝大部分农产品需要经过批发市场才能进入千家万户。全国政协委员、农业农村部原党组成员宋建超认为,把好市场大门至关重要:“建议有关部门把食用农产品证书作为进入市场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把认证制度由单纯的承诺制改为承诺与认证相结合的制度,把农产品进入批发市场的关口有效把好。”

加强顶层设计,构建全产业链绿色认证、监管、服务管控体系

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动农业绿色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中共中央关于农业绿色发展的第一份文件,明确了推动农业绿色发展的总体要求、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和保障措施。

全国政协委员、农业农村部原副部长于新荣对这份文件印象深刻:“4年来,在《意见》的推动下,全国农业绿色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一些地方对农业绿色发展不重视、‘事在人为、忙而不做’的问题还比较普遍。”他建议对国家农业绿色发展试验区出台专项扶持政策,支持农业绿色发展试验区开展试点,包括绿色技术创新、农产品生产标准化、固定观测试验站建设、农业绿色补贴制度、农业农村碳排放核算与交易等,积累经验,助力全区推广。将农业绿色发展的突出问题纳入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内容,将各地农业绿色发展情况纳入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内容。”发展考核结果纳入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和领导干部任期乡村振兴政绩考核。

“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在于科技进步,我国植物科学水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有能力支撑我国农业稳步发展。”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原党组书记、中国科学院院士钟康表示,大量案例证明,分子设计等前沿科技手段可以加速实现少农药、少化肥等农业绿色发展理念。钟康呼吁“继续重视农业生物学基础研究和国家种质资源库建设。同时,制定鼓励发展绿色种源的政策,引导企业育种协同创新,加快绿色成果推广。”

好农产品是生产出来的、管理出来的。全国政协委员、沈阳农业大学原副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天来建议,应培育包括绿色生产投入品供给、生产管理、产后加工、市场营销等完整、规范的产业链,构建金融、信息、技术、生产、产后完整的绿色生产服务体系;构建全产业链的绿色认证、监管、服务管控体系,推行以村、合作社、企业、家庭农场为单元的生产环境管理体系,对认证和生产全过程提供有效的服务和监管,对绿色作物生产实行网格化服务和监管。

全国政协常委、新疆农业大学校长蒋平安建议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他认为,要大力支持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建设,针对目前部分地区检测能力薄弱的现状,他还建议落实配套资金,对地方各级检测机构购置精密仪器设备实行财政补助,完善检测设施,坚持科技创新驱动,加快科研成果转化。

种植、检测、市场……座谈会上,委员们列举了加快绿色发展、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需要解决的诸多问题,也提出了各自的意见和建议。农业农村部负责人介绍了有关情况。财政部、生态环境部、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负责人进行了磋商交流。委员们期待农产品数量和质量安全得到更好保障,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版面设计:张芳曼

人民日报(2021年7月22日第18版)

  • 地理位置
  • 您可能感兴趣
热门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