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
    互联网+背景下我国蔬菜流通模式的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发布时间:2024-09-18 09:01:04 次浏览
    • 电话联系TA

      -佚名

  • 信息详情

农产品网络流通标准_农村流通网络_农产品流通网络建设

摘要:随着蔬菜流通环境的变化和互联网的发展,传统菜农向专业化、规模化发展,零售终端多样化,我国蔬菜流通模式是向减少交易环节发展,还是依然以批发商为主?本文对我国蔬菜流通模式的变化进行回顾,分析认为在“互联网+”背景下,生产环境、消费模式、物流技术、制度环境的变化都是影响我国蔬菜流通模式的主要因素。影响蔬菜流通模式变​​化的因素。批发商为主的流通模式和新型流通模式并不是相互促进、相互排斥的,讨论未来我国以哪种蔬菜流通模式为主,要建立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之上。

1.文献综述

蔬菜流通是蔬菜从生产地走向消费地的过程,是蔬菜商流、物流和信息流的有机融合。作为最早放开市场竞争的农产品流通领域,我国已建立起较为成熟的以“农户+经纪人+产地批发商+销地批发商+零售商”为代表的蔬菜流通模式,但这种模式也带来了很多新的问题,流通环节过多,价格滚雪球般上涨,蔬菜价格在今天,随着蔬菜流通环境的变化和互联网的发展,传统菜农向专业化、规模化演进,零售终端多元化,超市、便利店、物流公司送货上门逐渐站稳脚跟。但对于蔬菜流通模式应朝哪个方向发展,学术界存在分歧:部分学者(李忠旭,2005;张秀芳,2010;刘刚,2013;李崇光,2015)认为,我国蔬菜流通应朝垂直一体化方向发展,减少交易环节。为了提高配送效率,有学者(郭娜,2013;王秀杰,2015)认为,农超对接等新型配送模式在当前约束条件下是一种低效率的配送模式。要探究这一问题,必须从分析影响蔬菜流通模式变​​化的因素入手,并结合我国当前环境推论蔬菜流通模式的发展趋势。

那么,影响蔬菜流通模式变​​迁的因素究竟有哪些呢?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视角试图找出影响我国蔬菜流通的关键因素:李忠旭(2005)从制度变迁的角度,分析了新兴蔬菜流通模式对传统蔬菜流通模式的替代。梁佳、刘东英(2010)分析了农产品在生产、流通和消费方面的独特属性,认为降低交易成本、降低物流成本、关注消费者需求信息是影响我国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的根本因素。赵晓飞、李重光(2012)认为,农产品流通渠道变迁是外部力量与内部动因相互作用的结果,渠道权力的变化是推动农产品流通渠道变迁的主要内部因素,顾客购买模式的变化、新技术、新方式的引入对农产品流通渠道变化表现出显著的影响。 (2013)基于要素理论对影响生鲜农产品流通模式演进的驱动力与制约因素进行了详细分析,认为生产驱动力与消费驱动力是模式演进的驱动力,并提出了生鲜农产品流通新模式——生鲜超市助力农产品流通体系优化。刘刚(2014)认为生鲜农产品流通模式的变化主要受政策法律推动、消费者购买模式变化、新技术新方法引入、终端渠道力量加强等因素驱动,但这些研究不够系统,特别是对蔬菜流通模式变​​化的影响不够丰富细致,没有考虑新时代“互联网+”的背景。本文将从生产者、消费者和营销者、流通链条和制度环境四个角度,梳理我国蔬菜流通模式的变化及“互联网+”背景下的蔬菜流通模式变​​化,探讨可能影响蔬菜流通模式变​​化的因素,并进一步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

2.我国蔬菜流通模式的变化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蔬菜流通模式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949年至1977年的完全计划经济阶段、1978年至2000年的市场化改革阶段、2000年至今的市场经济阶段。

建国后,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蔬菜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一些大城市开始有国营商业蔬菜企业,取代了以前由私营商贩经营的局面。改造完成后,中共中央发布《关于实行粮食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决议》,取消了原来的农产品自由贸易,强制取消了城市批发市场,取而代之的是国有企业经营的蔬菜配送企业。蔬菜流通进入统购统销阶段,计划外的剩余产品一律不准进入自由市场。改革开放后,具体到1985年以后,我国农产品流通开始实行合同订货和市场收购的“双轨制”,同年,政府对蔬菜等鲜活农产品经营实行“放开经营、放开价格”政策,蔬菜产销体制逐渐由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转变。大大小小的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开始出现并日渐发展,2000年以后蔬菜流通市场全面放开,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各类流通主体参与其中,形成了以批发市场为核心的蔬菜流通模式、以超市为核心的“农超对接”模式、以农产品加工企业为核心的流通模式、生产者与消费者直接对接的电子商务模式。我国蔬菜流通模式变​​迁的过程和特点可概括为表1。

3. 影响蔬菜流通格局的因素

在回答“是什么原因导致蔬菜流通模式转变”这个问题时,不可否认可以从内部渠道变化、外部环境两个方面来考虑,但将其分为两部分又未免太过笼统。”本文结合蔬菜流通现状,从生产环境、消费模式、物流技术、制度环境四个方面对蔬菜流通模式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表1我国蔬菜流通模式变​​迁过程及特征

农村流通网络_农产品流通网络建设_农产品网络流通标准

(一)生产环境变化

计划经济时期,我国蔬菜生产产量低,淡季蔬菜供应得不到保证。1988年,农业部实施“菜篮子工程”,极大地调动了蔬菜生产积极性,我国蔬菜种植面积由1997年的1200万亩增加到2010年的2000万亩,蔬菜产量由1998年的3.4亿吨增加到2016年的8亿吨。蔬菜种植面积的扩大和产量的提高促进了批发市场的发展,种植技术的改变,如温室大棚等设施使得蔬菜品种齐全、全年供应成为可能,刺激了以超市、大卖场为终端的蔬菜配送模式。但我国蔬菜生产历来具有地少、人口多、相对分散、难以形成规模的特点,这就要求配送中心专业化、高效化。生产环境的变化带动流通模式的变化,流通主体多元化,大大促进了“农户+经纪人+批发商+零售商”流通模式的发展。

2. 消费模式的变化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互联网的发展,消费需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1、对蔬菜品质要求提高。人们更加注重蔬菜是否有机、绿色、无公害。人们在选择蔬菜时,更注重品质,而不是价格。

2.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家庭人口结构发生变化,家庭成员减少,城镇居民食物摄入量减少,导致消费家庭购买蔬菜量减少。

3、随着人们更加注重饮食营养,消费者购买的蔬菜种类会增加,而每种蔬菜的量会减少。

这三大需求变化使得批发市场、农贸市场难以满足人们的需求(批发市场的蔬菜特点是量大、价低、无质量认证),使得连锁超市成为城镇居民购买蔬菜的重要场所。加之网络信息高度发达使得消费者更加习惯于网上购物,生鲜蔬菜电子商务的发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消费者对高品质、少量多品种的需求。这给了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空间。

3.物流技术的改进

进入21世纪以来,信息技术的提高、物流的快速发展、冷藏保鲜技术的提升,大大提高了整个供应链的效率,使得蔬菜从南运到北、从北运到南成为可能,改变了计划经济时代城乡联动、蔬菜供应城市的格局。物流技术的提高,直接刺激了流通模式向着多元化、扁平化发展,如农超对接,通过对某连锁超市蔬菜部经理的采访了解到,该超市有自己的采购人员、冷链保鲜技术、配送中心,整个流通链条简洁、专业、高效,蔬菜可以保证24小时内从田间地头送到田间地头,物流专有技术与设备的发展可以有效减少蔬菜在流通过程中的损耗,提高流通效率。

4.制度环境的变化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是规范特定行为模式和关系的行为规则。从表1可以看出,强制性制度变迁对蔬菜流通模式整体变迁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从计划经济到转型时期再到现在的市场经济,国家自上而下的制度和政策变迁成为主要影响因素。例如2007年以后,国家鼓励自由市场,对农超免税,对合作社补贴鼓励等,都或多或少影响了流通方式,使得流通主体呈现多元化状态。在中国蔬菜流通模式变​​迁阶段,诱发性制度变迁的影响不容小觑,主要体现在节约交易成本带来的变化,如采用多种流通渠道缩短流通链条,降低损耗率带来的技术变革等,蔬菜流通模式的变化自然会向流通效率更高的模式转变。

四、结论

我国蔬菜流通模式的变化与生产环境的变化、消费模式的变化、物流技术的提升、制度环境的变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互联网+”发展的背景下,我国蔬菜流通模式将走向纵向一体化发展还是扁平化发展,不能一概而论。农超对接、电子商务等新型流通模式与以批发商为主的流通模式并不相互排斥,每一种流通模式都有其特定的存在条件。批发市场具有良好的配送能力,符合我国小规模生产、分散消费的特点,但以合作社为主体或产销直连的流通市场模式也满足了新时期部分消费者的需求,节省了一定的交易成本。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进步、物流技术的提升、制度环境的变化都为多种流通模式的并存提供了可能。判断一种方式是否更为高效、更为主流,需要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讨论这个问题。

  • 地理位置
  • 您可能感兴趣
热门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