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鲁县50万亩集中连片高效节水高标准农田景观。
作为粮食主产区,内蒙古自治区近年来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抓手,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4125万亩,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30%。全区耕地面积持续增加,粮食生产能力和综合效益稳步提高,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粮食安全离不开好农田,今年自治区农牧厅积极探索绿色数字高标准农田建设新模式,在全区选取杭锦侯等10个旗县开展绿色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旗开展绿色数字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建成绿色数字高标准农田11万亩。在建设过程中,内蒙古以“三农”生态修复模式夯实绿色基础。坚持“四个突破、五个统一、一个重新建立”,以“四控制、两转变、一转变、一提高”的农业绿色生产模式大力推广绿色技术,打造“河套”等特色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 “引领实现绿色效益”。项目建设阶段强调绿色环保、管理利用阶段强调绿色效益、产品加工阶段强调绿色循环、销售增值阶段强调绿色有机。
“内蒙古以绿色数字技术引领高标准农田建设,是为了保护好、用好自治区干净的水土资源,充分发挥自治区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绕过追高阶段, “坚持高产低污染,实现农业绿色发展,实现弯道超车。”内蒙古农牧业厅二级巡视员吴忠彦说。
科技赋能 田野充满“智慧”
“我们现在看到的是数字化农田管理,这个模块以土地调查成果、高标准农田建设、耕地质量分级等数据为基础,结合遥感卫星影像、无人机航拍等监测数据,实现全旗数字化农田管理目标。“快速定位查询、统计展示……”技术员王杰在头道桥联增村“四级联创”核心示范区指挥平台前说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镇。
记者在平台上的杭锦后旗2011年至2021年高标准农田建设分布图上看到,不同颜色代表不同年份的建设分布:截至2021年,符合重大改革要求的高标准农田改造面积已达45万亩。我们没有经过大改造,改造的农田很乱,堰坝粗糙,灌溉设施差,沟渠杂乱。大改造后,我们大改造的高“标准农田基本实现了方田方林,水网齐备,旱灌、涝排、减盐,为机械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王杰告诉记者。
从平台上可以清晰地看到高标准农田的工作流程:在项目实施阶段,严格按照流程图从项目准备、规划设计、实施、验收四个阶段推进项目建设。验收后,及时完成固定资产移交、签订维护协议,明确维护责任及内容,配合竣工图、工程编号进行管理,实时监控项目运维状况。
据了解,2019年农业农村部在全国确定16个试点县建设“国家农业绿色发展长期固定观测试验站”,杭锦后旗成为内蒙古唯一入选县杭锦后旗农牧业和科技局局长于强表示,通过气象实时生产状况、土壤墒情状况、病虫害监测预警等数据的采集监测结合历史产量数据、作物种植、土地改良等数据,可以实现产量测量并指导土地质量、提高作物产量、预测作物产量。“通过长期固定观测和实验站,我们可以研究和分析农业生产投入与农产品产出的平衡、资源与环境保护,为绿色技术的集成创新与推广提供依据,最终进入国家监测站行列。”
于强表示,下一步,杭锦后旗将继续推进数字化绿色高标准农田建设,不断完善农田基础设施,提升耕地质量,推广绿色生产技术,推进耕地动态监测管理提高农业绿色生产水平,推动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农田升级 粮食安全更有保障
盛夏时节,金色麦浪迎风翻滚,河套小麦即将进入收获季节。在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双庙镇科丰种养专业合作社转让的麦田里,合作社负责人侯世忠合作社工作人员正在检查小麦长势。“按照现在的长势,今年亩产应该能过千斤。”今年,合作社共流转了太荣村1.16万亩耕地。其中小麦600亩,玉米9600亩,向日葵1100亩,西红柿300亩。小麦已按订单种植,其他作物长势良好。还不错。扣除各种投入,预计净收入每亩土地收入约500元,年收入可达580万元。
“稳产增收离不开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双庙镇镇长段小元感慨地说,今年的小麦遭遇了倒春寒、病虫害、干旱等数次挫折四月下旬,丰收离不开高标准,农田的“硬实力”
据了解,双庙镇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涉及五峰、新建、太华3个村6个社区,项目建成后将新增耕地面积900亩,新增高标准农田1万亩。项目区形成优质高效节水灌溉农田,排灌全部配套,实现节水灌溉,年节水39.08万立方米,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18.67万亩公斤,增加农业总产值270.75万元。
“过去,由于管网不足、排水不畅,一些土地在春季被严重淹水,小麦无法及时种植。现在,有了运河、沟渠等农业基础设施,土地不再是淹没了,小地块整合起来也便于大规模机械、无人机作业,这都是国家推行高标准农田改造带来的好处!”双庙镇党委书记王继民杭锦后旗的一位县委书记由衷感叹,而这一切,也正是巴彦淖尔市重视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巴彦淖尔市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各项目区均实行统一挖沟、统一修路、统一造林、统一平整土地、统一划分地块的大改造模式。经过重新划分和运行,土地分布不均、排水不畅、条块杂乱、排灌不配套等问题得到了根本解决,同时通过建设高效节水农田、改造盐碱地,农业生产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碱土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近年来,全市土地流转面积逐年增加,2021年达到56.92万亩,促进了小农户分散经营向新型经营主体适度规模经营转变。
目前,巴彦淖尔市已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1000万亩,全市农业生产基础条件明显改善,耕地质量大幅提升。项目实施后预计项目区耕地平均单产将提高10%-15%,农业生产成本降低10%,其中降低15%,土壤肥力水平至少提高平均每亩增收200元,人均增收近2000元。
“数字农田”让农业用水更高效
“过去农田排灌等配套设施不完善,农田机械化程度不够高,不同程度遭受旱涝灾害,种地靠天吃饭, “这真是‘三农’,‘民生’。”河村党支部书记叶明感叹。
作为内蒙古产粮第一旗,克左中旗素有“内蒙古粮仓”之称。近年来,该旗以“保护生态、发展产业、 “增收致富,助力脱贫攻坚”。在全国率先推广浅埋滴灌高效节水新技术、新工法,水资源开发利用更加科学合理。
在克左中旗广袤的田野上,曾经盛行的大水漫灌已经消失,曾经流行的膜下滴灌也不再流行,取而代之的是随处可见的浅埋滴灌。一场耕地的变化正在这里悄然兴起。
“以前用漫灌,几亩地要四五个人才能浇完,现在有了浅埋滴灌技术,浇地省水又省力,只要看阀门就行了,也比漫灌好。“省了一半水!”华吐古拉镇三家子村村民张金生说。据测算,浅埋滴灌技术每亩节水180立方米,增产80公斤比传统管道灌溉技术增加收入86元,每年可节水1.4亿立方米。
目前,浅埋滴灌技术在通辽市已全面推广,全市已建成高效节水灌溉高标准农田570万亩,实现年增产粮食综合生产能力10亿斤以上每年可节省农业灌溉用水6亿多立方米。
与此同时,克左中旗高标准农田的高科技技术,彻底颠覆了传统“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耕作方式。中网兴农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先光在现场演示智慧种植云平台运行过程中,记者看到,园区作物种植面积、园区气象状况、土壤墒情变化等数据清晰可见。
此外,园区还大力推广卫星导航精准播种、生物预警绿色防控、秸秆还田深松深翻、作物轮作结构调整、质量追溯智能种植、水价调控等先进技术和理念。改革智能灌溉等。农机自动驾驶提供精准路径,助力农机完成整地、起垄、精量播种等任务。
“以绿色数字技术为引领建设高标准农田,就是要实现种养同步、粮食生产与景观观赏同步、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同步,协同提升耕地经济价值和生态服务价值,提高耕地利用效率和效益。”农产品质量安全,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延长产业链、完善供应链、提升价值链,促进资源循环利用和可持续发展,实现农业产业由规模化向规模经营转变。 “从速度到质量和效益。”自治区农牧厅农业土地建设管理处处长林立龙说。(记者 李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