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回山东寿光过年,蔬菜大棚都是必看的景点,作为全国闻名的“蔬菜之乡”,寿光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就成功落地“大棚”,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这里不仅成为了全国重要的蔬菜生产基地,还成为了全国知名的蔬菜集散地。
龙年春节期间,记者在寿光进大棚、问菜农、逛市场,感受到了这座“菜都”的繁忙与活力。
村里几乎每家每户都在大棚里种植蔬菜
寿光是农圣贾思勰的故里,有着悠久的种植蔬菜传统,30年前寿光就成功试种冬暖式蔬菜大棚,解决了北方冬季蔬菜品种单一的难题,也奠定了寿光成为全国蔬菜生产基地的地位。
公开信息显示,寿光目前有蔬菜大棚15.7万座,年产蔬菜450万吨。
在寿光农村,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大棚种植蔬菜,有的有一栋,有的有三栋、五栋。从外观上看,蔬菜大棚很不起眼,灰色的土堆上盖着篷布。
大棚里面又是另外一个世界。在寿光市孙家集街道一带,春节正是苦瓜采摘的时节。整洁干净的大棚里,郁郁葱葱,藤蔓下挂满了硕大的苦瓜。
一位亲戚说,只要家里有温室,他们一年四季都会待在里面,甚至除夕、春节,每天也要通风换气。收入方面,行情好的时候,一个温室一年能赚10万,行情不好的时候,大概也就八九万。
比如年前的黄瓜,受连降几场大雪、连续阴天的影响,产量较低,价格虽然还可以,但每棚售价比往年少了2万元左右。
大棚种菜很辛苦,棚内闷热难耐,早上八九点,棚内温度接近30度,室外气温在零度以下,我在棚内呆了不到10分钟,记者就“仓皇逃窜”。
“现在还是冬天,夏天棚里温度就40度,太阳一出来,就热得没法干活,我们一般凌晨两三点钟就得起来干活。”这位亲戚说。
蔬菜销往全国各地
寿光不仅是蔬菜生产基地,更是远近闻名的蔬菜集散地。2月7日,大年二十八这天,寿光农产品物流园依然车水马龙,车辆来来往往,各商户还在“守候”着顾客。
寿光农产品物流园虽然位于寿光,但实现了“买遍全国、卖遍全国”,全国各地的蔬菜在这里集散、交易,交易大厅的电子屏幕上滚动显示着来自全国各地的蔬菜品种、检测情况,记者观察到,交易的蔬菜产地包括云南、四川、福建、上海、广东等。
来自黑龙江的李先生在寿光做芹菜生意已有15年了,他告诉记者,他卖的芹菜来自福建,在福建收购带泥、带叶的芹菜,运到寿光包装,经过二次加工后发往全国各地,甚至出口到国外。
为什么要把蔬菜从福建运到寿光中转呢?老李说,寿光本地的蔬菜很多,已经形成了规模效应,客户也很多。另外,寿光配套设施齐全,包装设施、冷库等,非常方便。
“芹菜的价格还可以,两三年我大概赚了三四十万。”老李说,“芹菜耐贮藏,放冷库里可以放几个月,低于成本价我们就不卖了,它不像青椒等应季蔬菜,保质期短,所以行情好的时候能赚不少钱,行情不好的时候,也会亏不少。”
除夕什么时候才是忙的时候呢?老李笑着说:“除夕下午。”
过完年我们什么时候开工?“从大年初一早上开始,我们一周360天都在工作,我家就在附近,我就过来逛逛,有客户要货,我就把车派过来,没有客户,我就回家过年。”
在寿光农产品物流园本地蔬菜(寿光菜)交易大厅里,张大哥家也在售卖自己种的色彩鲜艳的胡萝卜。旁边的冷库里,一袋一箱的红黄相间的胡萝卜等待出售。张大哥告诉记者,以前他在集市上卖洋葱,但从自家菜园里收获了50亩胡萝卜后,就转行卖胡萝卜了,今年生意还不错。
“胡萝卜从地里采摘下来之后,需要清洗、包装,然后放到冷库里批发,一箱(20斤)的价格大概在50到55元。”张哥说,“而在地里卖的话,每斤才六七毛钱。”
事实上,在寿光,蔬菜已经实现了全产业链的发展,无论是清洗、包装、冷藏,还是包装盒、筐的生产,都有多家生产厂家。蔬菜经过包装,变成套菜、礼盒,成为走亲访友的绿色健康礼品。
产量无法增加,价格无法上涨
我跟几个种大棚蔬菜的亲戚交流了一下,发现2023年的收入比往年少,主要是因为那年下了好几场雪,连续阴天,导致蔬菜减产,同时价格也没涨上去。
“价格低的原因之一就是寿光的技术人员都到外地去开发、输出技术了,比如云南某地的黄瓜就拿到寿光来卖,这肯定会对寿光黄瓜的价格造成冲击。”一位正在收菜的表亲说道。
在寿光农产品物流园,不少商户也反映,年终价格在腊月二十左右出现过一次反弹,随着外地客户备货发货,价格又有所回落。
“前天韭菜卖4元一斤,今天2元也卖不出去,外地的顾客都不买。”一位农民告诉记者。
据表哥说,今年黄瓜最贵的才4块钱,产量低,种植成本高。“经过一段时间的阴雨天气,有的黄瓜苗已经长到一米多高,根部已经烂掉了,只能重新栽种,每株苗要8毛钱,而且还耽误了上市时间。”
相比大棚蔬菜,种植应季蔬菜的农户对市场行情的依赖程度更高。据多位种植户反映,之前由于价格过低,收成不足以弥补人工成本,很多白菜、萝卜烂在地里。
然而2月8日大年二十九这天,记者来到当地一家知名超市看到,蔬菜价格高的令人咋舌,就连在一线城市生活多年的记者也不得不感叹,在“菜地乡”根本买不起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