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一杯红茶可以清凉解暑,背后或许还有一个振兴地区经济发展的产业故事。
中国人的餐桌上随处可见粤菜,从月饼、凉茶、腊肉到饮料。这些产品的原材料也是广东数百个县、数千个乡镇、数千个村庄高质量发展项目的典型例子。从小卖场销售的产品到成长为区域经济的支撑产业,这一发展轨迹需要政府、银行、企业多方的努力。
2023年,金融赋能主体和乡村振兴的作用将比往年更加重要和关键。为此,在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市分行的指导下,南方都市报、N视频、万财社发起“新农村大业”深入研究广东金融赋能农村高质量发展通过案例征集、深度调研和金融赋能广东农村产业地图等方法,发现案例背后乡村振兴致富的故事,总结广东金融赋能广东农村的创新模式,展示金融与区域经济深度融合的发展背景。
小专业,大事业
农产品“大转型”
五月至七月被认为是中国的“荔枝季节”。炎炎夏日,冰镇红荔枝是很多人消暑的绝佳方式。
满山的荔枝树上都结满了红红的荔枝。
如果要数中国的荔枝之乡,那一定是茂名了。作为全球最大的连片荔枝生产基地,据不完全统计,茂名今年荔枝产量近60万吨,年产值超70亿元。在荔枝产业链中,荔枝农户是关键一环。荔枝种植户卢少荣在茂名高州从事荔枝种植已有十多年,希望扩大荔枝种植规模。然而,大规模种植荔枝需要更多的肥料和人力。这些初始投资资金从哪里获得? “没有抵押物,一开始我以为没办法从银行贷款,没想到邮储银行竟然给我们贷了40万元。”卢少荣说。最终,在中国人民银行茂名中心支行的领导下,并与金融机构积极联系,卢绍荣成功获得了40万元的家庭农场贷款。
像卢少荣这样的案例在茂名并不少见。正是因为需求不断增加,近年来,在中国人民银行茂名中心支行的指导下,地方金融机构主动对接乡村振兴战略和茂名特色优势产业。 2021年,全国首个茂名数字链农业产业联盟“亮相”,为荔枝产业提供“数字金融+数字农业+数字电商+数字物流”一揽子综合服务; 2022年,首次发布荔枝产业链贷款计划。为荔枝产业提供“一站式”强大的金融服务。
粤东、粤西、粤北12个城市中,小特产“转型”为区域支柱产业的案例不胜枚举。
茶农正在采摘红茶。
央视著名主播康辉在广州松园“茶话会”品尝英德红茶
夏天,一杯冰红茶是很多人解暑的选择。英德,位于广东省北部山区,素有“红茶之乡”的美誉。由于常年气候温暖多雨,土地肥沃,适宜茶树生长。这里生产的英德红茶工艺精湛,外形匀称美观,香气浓郁醇厚,是中国名茶品种。
和茂名荔枝农一样,英德当地也有不少茶商希望扩大经营规模,这需要资金支持。英德红旗茶厂负责人苏建良表示,近年来,随着对英德红茶产业百亿的金融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地方金融机构为英德红旗发展提供了多方位的信贷支持。茶。
从最初的单一农户贷款,到龙头企业贷款和产业扶持,再到现在支持一二三产业融合促进乡村振兴的特色产品,清远金融打出了支持高增长的“组合拳”。 ——英德红茶品质发展。中国人民银行清远中心支行行长刘树民表示,在防范化解涉农信用风险、提高金融机构信贷积极性方面,该行积极推动设立相关风险补偿基金指导金融机构落实涉农信用尽职免责制度,强化政府政策支持。银保、银保等合作,可以有效发挥农业信用担保、政府融资担保的“增信、风险分担、赋能”作用,提高农业经营主体贷款利率,扩大金融服务覆盖面。
金融涉农服务频出
整合政府、银行、企业资源
近年来,为引导更多财力投向“三农”领域,广东省、市在多次出台的相关政策中都强调了这一点,并设定了明确的目标。 2021年,广东省政府印发《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金融支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支持广东乡村振兴的金融服务体系和配套措施进一步完善,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能力和水平显着提升。信贷、保险、基金、期货、证券、担保等金融工具有效发挥支农作用。到2025年底,广东涉农贷款余额将突破2万亿元。官方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6月末,广东涉农贷款余额2.4万亿元,同比增长21.6%,提前满足要求。日程。
近年来,广东金融赋能农村,提炼出一些典型模式。人民银行广州市分行货币信贷管理部副主任肖跃表示,一要做好粮食安全信贷支持,加大服务“菜篮子”等工程力度; “向海洋要粮”指示,指导辖区内金融机构发布《海洋牧场产业研究与信贷战略》,帮助湛江、阳江等13个地区建设海洋牧场示范区。
二是以粤东、粤西地区“一县一园、一镇一业、一村一品”为重点,紧扣乡镇特色产业链,打造特色产业链。结合具体业务场景,创新推出“湛江粤海饲料贷”、“清远红茶贷”、“茂名贷”。 “五树一鱼”专属贷”等多项专项信贷服务计划。
三是整合政府、银行、企业资源,探索市场化方式促进项目资金落实和商业可持续性,缓解“三农”项目资金不足问题。
四是探索城乡融合发展新路径。例如,引导金融机构创新推出“集体建设用地信用贷款”,支持增城区瓜岭村建设“我乡岭南精品村”,增强农村集体资产创利能力等。
五是支持粤东、粤西、粤北地区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对接珠三角产业有序转移发展规划,建设产业转移园区、产业集群等基础设施,实施主业综合服务。
引导更多金融资源注入乡镇,一是加强金融、税收、产业等政策联动配合,探索“乡村振兴信用风险补偿+再贷款”等合作模式。 “人民银行+银行信贷资金”,通过涉农贷款贴息、担保费奖励和补贴等方式,撬动地方金融机构增加涉农信贷。韶关、肇庆等8个城市设立乡村振兴风险补偿基金,基金规模2.27亿元。
二是鼓励辖内银行机构与广东省农业信用担保有限公司等机构开展农业担保贷款“批量发展”模式合作,与人保合作开发“农业担保振兴贷款”公司是中国农民实现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便捷的贷款融资。
破解农村融资难
金融需要大动作
然而,广东金融赋能乡村发展之路依然艰辛。
今年2月底公布的《中共广东省委关于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决定》指出,广东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着力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取得重要成效。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突出短板在县域,薄弱环节在乡镇,最艰巨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县域经济总量小、增长慢、整体发展水平低。 、县乡内部力量不足。
从金融赋能的角度来看,当前金融助力乡村振兴克服哪些困难?
农业农村部计划财务司副司长王艳曾直言,主要难点在于抵押担保和风险处置:农民在实际经营过程中很难抵押自己的生物资产。大部分农产品属于非标产品,交易困难,后续可能出现的风险管理也是难题。 “从投融资风险来看,乡村振兴的底层逻辑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农业产业本身的弱势性决定了农业投资面临较大的风险;乡村振兴资金本身的需求也很大。 “回报率低、周期长。”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周明山说。
因此,中国农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曾学文建议,针对我国农业存在的痛点,要完善“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的顶层设计构建层次清晰、协作有序的农业金融监管体系。 。构建适应农业科技企业的全生命周期融资体系。一是商业银行要不断丰富涉农科技综合金融服务,将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有机结合,打造投贷债联动的服务体系。二是资本市场要进一步扩大涉农科技创新供给,优化新三板、科创板和区域股权交易市场,引导更多风险投资、私募股权等机构服务农业相关初创企业。
为此,课题组除了重点探索粤东、粤西、粤北12个城市最具特色农产品背后的商业故事外,还总结提炼了相关市级金融监管部门的创新实践广东金融赋能广东农村产业发展地图,通过“一城一品”,以“一城一实践”为理念,推出广东金融赋能广东农村产业发展地图,并积极打造成为展示典型农村产业的线上平台。政府、银行、企业三方的模型和信息。
快点!讲一个关于你的村庄的好故事
扫描二维码报名:
制片人:荣明昌 刘江涛
策划:王莹
协调员:任贤波
采访撰稿:南都湾财经报记者 王文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