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智慧物流”既是一个学术研究视角,也是一个行业发展理念。是指通过智能硬件、物联网、大数据等智能化技术和手段,提高物流系统的分析、决策、智能执行能力,提升整体智能化、网络化、自动化水平。农产品智慧物流是指在农产品采后物流的运输、仓储、包装、装卸、流通加工等各个环节中,系统感知、综合分析、及时处理、自我调整的先进功能。和分布。
农产品智慧物流的建设和发展取决于物流基础设施条件。物流基础设施是驱动和实现农产品智慧物流的主要载体。我国农产品智慧物流起步较晚,必要的物流基础设施还不够成熟。在政策制定、标准化体系建设与监管、专业人才培养等方面还存在滞后;缺乏高精度、低成本的传感传感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普及应用率不高,环境与质量耦合预测模型尚属空白,是明显的技术制约因素。因此,合理评估我国农产品智慧物流发展现状,准确凝练发展面临的问题,是实施我国农产品智慧物流高质量发展的前提;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制定适合国情的农产品智慧物流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具有积极意义。
2、农产品智慧物流需求分析
从国家层面来看,2010年至2020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量呈现稳定增长趋势,物流总成本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从17.8%下降到14.7%,物流效率提高总体上持续改善。在我国物流业保持稳定增长的背景下,发展农产品智慧物流可以有效降低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促进国民经济运行效率的提高。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生鲜食品市场(含肉类、水产品、蛋奶、蔬菜、水果)规模超过1.3×109吨,冷链交易量达到470亿元。巨大的市场规模、较低的冷链流通率、过大的产后损失,显着增加了农产品智能物流技术的需求。农产品智慧物流不仅满足旺盛的内需,也有助于提升我国农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推动产业升级,支持消费升级,保障食品安全。此外,通过智能规划和资源共享,农产品智慧物流将降低物流能耗和排放,为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从企业层面来看,发展农产品智慧物流有助于减少生鲜产品的流通损耗,并可以依靠信息技术提高企业管理效率。依托互联网平台的快速发展,共享经济模式给物流“降成本”带来了新思路。货损率、管理效率、成本投入等诸多方面都得到了优化和提升,降低了物流各个环节的成本,有助于增加企业利润。通过农产品智慧物流的数据采集、分析和处理能力,可以服务于企业的风险预测和及时调整,减少不必要的经济损失,提高企业的服务水平。
从生产者角度来看,发展农产品智慧物流,打通农产品进城全链条,成为农产品高效流通的“助推器”,稳定和增加农业生产者收入;拓宽原产地农产品销售渠道,减少原产地滞销农产品。风险,显着提高农产品的损失率,从而提高农业经营的盈利能力。
三、我国农产品智慧物流发展现状
(一)法律、政策
2009年,《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提出建设发展智慧物流系统。 2010年《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指出,提高我国冷链运输能力和冷链率,建立跨区域长途运输体系,冷链一体化发展物流应大力发展。 2014年,《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提出了2020年前我国物流发展的目标任务,智慧物流被列入12个重大工程。近年来,我国智慧物流发展水平逐步提升,信息化水平接近世界前列。但物流与信息化结合薄弱,智慧物流发展水平落后于发达国家;果蔬产品预冷率、人均冷库容量、冷藏车冷藏资源占用率、冷链运输率、损耗率等指标也远远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 2016年,我国水果、蔬菜、肉类、水产品冷链流通率分别为22%、34%、41%。仅果蔬采后品质恶化、腐烂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就超过1000亿元。我国智慧物流的“质”和“量”都有巨大的提升空间。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一带一路”倡议等利好政策的推动下,冷链物流将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新支撑。 。
法律和政策支持是智慧物流快速健康发展的关键和基础。但农产品各环节的控制规范、温控标准、基础装备等仍缺乏统一标准,各环节资源难以有效整合和连接;供应链上下游信息不对称,造成信息“孤岛”、“断环”现象,直接阻碍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经济价值和综合管理的维护。供应链,构建高抗风险的柔性供应链。
(二)基础设施水平
据《中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报告》(2018年)显示,我国冷藏库容量约为4.775×107吨(折合1.2×108立方米),比2008年增长近5倍;冷藏车保有量约1.34×105辆,同比增长16.5%;果蔬冷链流通率和运输率比2008年分别增长近4倍和3倍。但人均仓储能力和人均冷藏车保有量仅为发达国家的1/10,差距较大。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冷链物流专业委员会统计,2019年我国生鲜食品市场交易规模为3780亿元,2020年为4850亿元,同比增长24.55%,分别为28.31%;但年人均水果消费量只有60公斤左右,不到发达国家的一半。我国经济平稳发展、对外开放新格局加速形成、个性化消费和高质量需求持续增长,将推动我国冷链物流需求市场持续扩大产业,冷链市场发展前景广阔。
冷链信息化是指利用信息通信技术,实现对环境温湿度、设备控制状态、上下游需求等信息的实时监控和管理,支撑构建全透明的冷链系统,促进冷链成本降低、效率提升、运营提升效率。冷链数字化是信息转化为服务的必要手段。一方面,推动冷链智能化、智慧化、无人化发展。另一方面,支持冷链智能装备发展,提升智能服务水平,推动冷链智能制造。转型升级。 《数字交通发展规划纲要》(2019年)指出,加快货运物流整体数字化升级,加强实体空间和虚拟空间交通活动融合互动,提升数字交通产业整体竞争力应全面提高。因此,依靠数字技术实现冷链物理空间到虚拟数字空间的映射,可以促进环境和质量数据的交互集成和深度感知,加强物理系统与信息模型之间的耦合,打通上游和下游。冷链下游信息渠道,实现冷链整个供应链的规划和协调,具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三)信息化、智能化发展
冷藏运输是保证货物及时送达、保证消费者满意的关键因素,与整个冷链物流的经济成本投入相关。也是实现农产品冷链物流中食品质量安全信息实时监控、追溯、可视化的关键因素。必要的链接。近年来,相关研究主要包括配送路线的动态优化、配送过程中产品信息的实时反馈、运营策略的调整和优化以及智能运输管理系统等。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在冷链物流各个环节的应用也得到了认可。能够挖掘、处理、分析海量数据,优化冷链物流企业的管理流程;为农产品冷链物流物联网建设提供信息平台,提高农产品品质。为运输效率提供保障,稳定运输微环境,延长农产品保质期,减少农产品运输过程中的损失。基于群体智能算法解决最优配送路线的多目标优化问题是后续研究方向。
农产品在销售阶段仍需要温度监测,以保持品质,提高市场竞争力。现阶段的信息化建设不仅维护了农产品消费前质量安全追溯的完整性,还有利于射频识别标签、包装材料等可回收物品的回收利用。还可以提高农产品的食品安全和消费者的安全。满意。 2015年,我国首个大宗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农产品集采网)上线,提高了农产品销售的标准化、集约化、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水平;它采用线上到线下(O2O)模式,实现农户或冷链物流公司与消费者之间的直接交易,打破了农产品销售的空间、地域和时间的限制,有效降低了农产品的交易成本和成本。为消费者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目前,我国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模式的法律法规体系尚不健全和完善,对交易价格管控、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消费者权益等保障力度还不够。
近年来,我国物流总量持续上升。人工智能、物联网、遥感等新技术在物流行业得到广泛应用。 “互联网+”在运输、配送等物流环节发展较为成熟。相关行业对农产品智能化有着浓厚的兴趣。物流被寄予厚望。智慧仓储方面,无人仓、物流眼、语音助手等高科技物流装备逐步应用于农产品智慧物流;一些网商也将农产品智慧物流作为未来发展的重点方向。农产品智慧物流将是我国农业经济和服务业发展的重点领域。目前正处于起步阶段,未来发展空间广阔。
四、我国农产品智慧物流发展问题分析
(一)信息滞后、覆盖率低
2020年,我国人均GDP为10504美元,连续两年突破1万美元大关。消费者已从“数量满足”转向以“质量满足”为主要需求特征的营养健康食品制造新阶段。为满足生鲜消费升级,需要推动我国冷链物流转型升级(从粗放型向集约化、精细化、专业化)。但由于冷链基础设施薄弱、信息化发展滞后、透明监管有效性和技术不足、冷藏运输率低、冷库利用率低,导致我国生鲜水果流通损耗率达到30%。因此,完善冷链物流体系,加强信息化、标准化建设,精准弥补各环节短板、突破瓶颈,将是满足消费者市场对优质生鲜水果需求的关键举措。
首先,我国冷链物流中小企业占比较高。企业信息化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缺乏标准化、统一管理。信息化建设前期投资成本较高,也是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的一大障碍。因此,国家可以对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给予适当的专项资金支持或实施相关优惠政策,以促进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和发展,改善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和中型企业。
其次,在整个农产品冷链物流流通过程中,全链条信息覆盖不完整、不完善。冷链企业更加注重冷藏仓储、冷藏运输、配送等高经济效益环节的信息监控,以提高物流效率、降低流通成本;他们相对忽视农产品的生产、销售和后续消费的信息。在农产品冷链流通过程中,信息管理出现断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出现断层。因此,保证整个冷链农产品安全流通,实现“产供销”一体化管理,实现冷链各环节自动化、智能化控制,关键是保持整个冷链的信息覆盖。农产品链条。
最后,我国现有的冷链物流信息平台建设多以公路冷藏运输为主,尚未在铁路、水运、航运等方面形成有效覆盖,这是影响“信息孤岛”形成的主要因素之一。 ”在冷链物流中。它阻碍了不同物流信息平台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交互,制约了冷链物流的多式联运和冷链物流效率的提高。冷链物流信息化建设初期,需要巨大的资金和技术投入来解决冷库、冷藏车等落后的制冷设备,以及温度监控和管理系统等软件问题。
(二)标准不完善,质量安全问题突出
冷链物流行业标准的制定和实施是保证全链条标准化、规模化、统一化乃至全球化运行的前提。关于冷链物流,2017年版《中国冷链物流标准目录手册》共颁布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193项,集中在冷链仓储和运输环节。它们缺乏对整个冷链流通的覆盖,并且连接了不同的冷链环节标准。在冷链信息化建设和发展方面,数据采集、传输、处理、通信的技术标准尚未明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冷链物流信息化平台的建设。目前,我国冷链物流相关标准强制执行力度不够,加之法律法规监管力度不够,导致大部分标准失去了指导意义。
我国农业生产长期以来以个体“小农生产”为主。生产经营分散,集中度低。此外,农业自动化技术有待提高。农产品生产源头很难实现质量标准化。农产品质量问题需要从全链条解决。跟踪和检测。农产品的新鲜度和活性特性对运输和储存的冷链保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物流成本是农产品流通成本的主要组成部分。一定程度上需要精密包装和冷链设备来降低成本。但农产品体积大、单位体积值低、运输和仓储成本高,在物流成本投资方面缺乏吸引力。冷链物流对相应设备的高要求带来了较高的运输风险。冷链物流运行一旦出现问题,供应链各参与环节的利益必然受到损害。
(三)专业人才缺乏
智慧物流的发展离不开大规模的专业人才,他们是冷链物流信息化建设的推动者和实施者。目前,冷链物流信息化从业人员大多是计算机科学、农业科学、制冷等学科的毕业生。他们通常缺乏较系统的冷链物流运作、管理和理论知识;高校未能及时增设冷链物流专业,企业也受到限制。由于培训成本的原因,冷链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缺乏积极性。多种因素综合导致人才规模和培养速度无法满足行业发展需求[17,18]。为缓解冷链信息化专业人才短缺问题,高校在增设冷链物流专业的同时,与冷链企业充分合作,实现教育资源与企业资源的精准对接和共享利用,探索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方法。实践、知识并重的特色冷链物流人才培养模式。
五、我国智慧物流发展目标
(一)2025年发展目标
建设农产品物流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基础设施,保持对物流园区等基础设施的持续投入,完善相关标准体系,建设食品安全预警和追溯智能云平台和全供应链智慧监管体系探索以大规模数据为支撑的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新模式。
整合食品安全源头监测能力,管控流通和疾病追溯数据,建立食品安全监管数据云平台;突破风险预警模型技术,建立智能化食品安全预警信息平台,实现食品安全风险分级管理。
聚焦食品流通新模式快速发展可能面临的挑战,重点发展食品冷链追溯、食品线上销售追溯的监测技术和设备;注重食品安全监管数据和公共卫生监测数据的融合应用,建立预警和追溯体系。追溯技术体系。
从关键技术产品研发、重点领域应用、产业支撑服务、资源整合共享等四个方面入手,实施农产品智慧物流大数据产业试点示范;总结经验,形成规范,开展行业推广应用,促进健康有序发展。
(二)2035年发展目标
实现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应用融合,解决农产品智慧物流数据(行业、部门类别)可能存在的信息孤岛问题和行业人才数量和质量瓶颈。
利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信息技术,与食品营养、保健品设计、食品安全监管等业务深度融合,打造全国联网的智慧食品大数据云服务平台;实施基于物联网的RFID食品安全质量监控智能环境,形成基于价值链的食品服务质量体系。
发展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农产品智慧物流大数据产品体系,培育具有行业特色的大数据应用企业,推动大数据广泛应用,形成有特色的行业系统解决方案。
六、对策建议
(一)法律、政策
及时完善法律法规体系,用法律和政策推动农产品智慧物流转型升级,为稳定市场秩序、明确管理责任,为农产品智慧物流发展提供必要的法律保障。农产品智慧物流。及时制定并出台绿色物流相关法律文件,推动农产品智慧物流体系成长为绿色供应链生态系统,保持长期可持续发展。管理机构考虑企业发展的合理需求,企业运营坚持客户需求至上,构建管理机构、企业、客户充分协调的农产品智慧物流模式。农产品智慧物流产业涉及商业、交通、信息技术的交叉合作。建议多个管理部门开展联合会商、综合管理,解决农产品智慧物流多方信息高效共享问题。分析农产品智慧物流运营模式,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关政策,并实施必要、严格的监督管理。
(二)标准化体系建设
建立农产品智慧物流信息标准体系,为行业发展提供有效的标准化指导。农产品智慧物流依赖于数据采集、传输和处理。通过物联网,实现对各个环节活动的智能监测和控制,实现各个环节的关联和协调。相关过程依赖于软件和硬件的使用、信息的传输和处理。建议制定标准化、统一的行业标准,支持总体成本下降。提高现代物流标准化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组织行业和标准化专业力量,制定高标准的软件程序、信息接口、信息安全等标准,配套完善农产品智慧物流标准体系。
(三)核心技术突破
开展信息技术在农产品智慧物流中的创新应用,提高农产品智慧物流智能化、专业化、便捷化服务能力,改善货损率、管理效率、费用成本,保障行业利润技术提升。充分发挥农产品智慧物流的数据采集、分析和处理能力,通过风险预警和信息化手段支持企业提升服务水平。鼓励企业开展自动化仓库、物流机器人、无人机等新技术应用,提供必要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快速突破新技术应用瓶颈,提高农产品智慧物流的时效性和便利性。视频识别、全球定位、地理信息系统等是当前农产品智慧物流中实现动态感知的主要技术手段。未来应结合遥感、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实现物流质量、环境、位置、路况等多源信息综合感知和监管,建立管理一体化的现代物流服务模式、控制和操作。
借鉴群体智慧的“众筹”理念,将众包模式引入农产品智慧物流,以互联网平台和移动网络技术为赋能,实现社会闲置配送资源的高效组织,探索新型配送模式。建议农产品物流企业积极采用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软硬件系统,进行共性技术应用改进,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跟踪和引领行业国际发展趋势。
(四)公共信息平台建设
建设农产品智慧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整合社会物流资源,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和农业发展。农产品智慧物流是一种一体化、智能化、高效的服务模式。依托整个物流系统集成化、数字化、智能化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实现对相关物流系统的综合管理和控制。使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农产品建立智能物流信息平台,整合社会物流资源,例如运输,仓储,财务,分销,分销和货运,并有效地连接诸如仓库,运输和分销等关键链接。集成供应商材料供应,智能生产系统,第三方物流公司的智能物流系统以及销售终端销售系统,以为生产,销售和物流企业的信息系统提供必要的基本物流信息。在行业管理和市场标准化管理中建立协作工作机制,支持合理和必要的物流信息共享,处理和应用,中断距离间隔和信息障碍,并实现农业产品供应链中的交联通信。
(5)人才培训
增强智能物流发展农产品的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在于培养专业人才。鼓励相关企业积极进行专业人才的智能物流培训;在大学和大学中进行的人才培训过程不仅必须反映多个学科的跨集成,而且还要注意科学和技术的整合。与大学,科学研究机构和物流公司合作,探索和建立联合培训机制,并使用将理论和实践整合的教育模型来培养创新,管理,技术和其他类型的才能,并促进物流教育,以与同步行业的发展。合理地从发达国家的经验中学习,不断改善我们行业的人才增长和激励机制,并为农产品智能物流的发展提供足够的人类和知识支持。
本文的来源:中国工程学院杂志,互联网的图片,文本和图片版权属于原始作者。如果有版权问题,请联系后端以进行授权或谈判合作。我们将根据版权法的规定尽快为您处理。
北京新的智能农业研究所是一个服务组织,专注于整个数字农村地区。该研究所致力于建立一个新的农村振兴智囊团服务平台。该平台的重点是数字农村建设的目标,该平台位于北京,面对整个国家,并从农村振兴中进行了细分。从该领域开始,通过在相关领域收集专业能力和专业团体,我们将最新趋势(例如政府政策,行业信息,技术方向,公司实践和行业领域和行业领域)传播给研究人员,行业企业和从业者,他们关心的人农村振兴和发展从行业咨询,工业政策,社区互动,风险投资,商业合作和其他方面开始,以增强农业产业的发展并赋予农村振兴!
该研究所促进了一系列具有数字授权的农村品牌展示,旨在为新的农村振兴技术和良好的项目提供宣传,促销和合作对接平台。扫描QR码或单击“读取原始文本”以发布要求,并申请成为该研究所的战略合作服务提供商。 !
过往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