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倒计时7天
2020年1月15日,由中国商业联合会主办,中国商业联合会专家委员会、香港冯氏集团利丰研究中心承办的“2020年中国商业十大热点”评选活动揭晓。在北京上映。
《中国商业十大热点展望》评审报告是中国商会年度品牌项目,已连续发布十七年。 2019年9月24日和10月22日,评审组30余名专家在北京召开了两次研讨会。根据160余位专家委员会成员的意见,最终确定了“2020年中国十大热点商业展望”,并撰写了评审报告。据悉,《2020年中国十大营商热点英文报告》同时向香港及海外媒体和商界人士发布。
全国都市农产品交易中心联合会作为农产品流通行业协会代表,参与相关热点内容的提案和撰写。 2020年,农产品流通业在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促进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满足农产品消费升级需求方面潜力巨大。
2020年中国十大创业热点
热点话题一:国内市场销售继续稳定增长,消费结构和营商环境持续改善。
2019年,面对国内投资增速持续下滑、中美贸易摩擦对大宗商品出口造成的不利影响、经济增速进一步放缓,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更加注重着力增强消费稳定经济增长。 “压舱石”作用将更加注重增强消费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第一动力”的作用。
2019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流通促进商业消费的意见》(国办发[2019]42号)提出了商业业态、模式创新、针对转型升级、供给侧结构优化、质量提升、现代信息技术应用、降低成本、改善营商环境等制定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指导和配套规定。
2020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毫无疑问,中国贫困人口将全部脱贫,这将有效促进消费。 2019年10月,国务院发布《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将于2020年1月1日起施行。这些措施必将对企业投资起到有效的促进和激励作用。此外,中美贸易摩擦紧张局势趋于缓和。 2019年中美有望达成阶段性协议,2020年贸易形势有望改善。“一带一路”倡议影响力不断增强,带动中国对外投资和出口增加这对于稳定经济增长、扩大国内市场消费也是利好。
专家预计,2020年,综合国际国内经济发展趋势分析,不存在导致物价大幅上涨的主客观条件。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仍将保持温和上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也将保持中速增长。此外,国家还增加猪肉进口,家禽、牛羊肉产量快速增长。种种迹象表明,2020年猪肉供应和价格有望基本恢复正常水平。
热点话题二:夜间消费热度提升,开辟商业“新蓝海”
2019年,国内夜间消费明显升温,夜间商业成为“重磅产业”。在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参与下,它的发展异常繁荣、多彩。无数迹象和数据表明,夜间经济现在和未来蕴藏着巨大商机。
专家分析,很多人因为白天工作繁忙,无法充分满足自己的消费需求。夜幕降临,正是满足他们消费、休闲需求的绝佳时机。夜经济对他们来说恰到好处,成为扩大消费需求的“商业拓展”。新蓝海”。其中,吃饭和购物是起点。文化和旅游还有很大的探索空间,尤其是文化,潜力非常深远。
对于夜间食用,专家提出以下建议:
首先,发展“夜间经济”对地方政府来说是一大挑战。要在城市管理、治安防控、经济发展之间找到平衡,适应和服务“夜间经济”。
其次,“夜间经济”需要在时间和场景上延伸消费链条,根据不同人群的需求提供多元化服务,刺激消费。
第三,夜间消费产品在业态和内容上要注重差异化,落实因城施策。考虑人们的社交休闲需求,增加酒吧、主题表演等社交场所和沉浸式内容,空间最大化。
第四,选择夜间消费商圈应优先考虑交通便利,区域夜间经济差异化发展的机会在于提升文化艺术含量。
热点话题三:服务消费需求快速增长,餐饮业蓬勃发展进入智能化时代。
2019年,服务消费在国民消费中的表现尤为抢眼。其需求十分旺盛,市场不断扩大,占消费总量的比重首次超过商品消费。质量提升、容量扩大的服务消费正在引领“新消费时代”。 2019年上半年,全国最终消费支出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1%。其中,以餐饮娱乐、旅游休闲、教育培训、养老、家政服务为代表的服务消费占居民最终消费支出的49.4%,比上年同期提高0.6个百分点。
更引人注目的是,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52.2%,这意味着全国GDP的一半以上来自于服务生产生活的服务业的贡献。特别是信息、教育、养老、健康、文化等服务业快速发展,成为经济增长新亮点。
预计2020年,随着居民消费向个性化、品质化升级,服务消费潜力将进一步释放。服务消费将是未来中国整体消费中增长潜力最大的部分。推动形成强大的国内市场,高度重视服务消费市场发展将是主攻方向。服务消费潜力将爆发式释放,特别是旅游、文化等领域。体育、健康、养老、教育培训等优质服务消费将引领增长。
2019年,餐饮业延续业态、产品、服务创新势头,不断激活和释放发展潜力,加快从传统餐饮服务业向现代餐饮服务业转型。网上订餐、到店就餐,高科技替代手工生产,智慧餐厅、未来餐厅、无人餐厅等逐渐流行;新技术、新体验、智能化、数字化正在成为餐饮消费发展方向;移动化、自助化、个性化、智能化的消费体验也将成为餐饮行业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
热点话题四:消费流通加速转型,强劲国内市场有望形成
推动形成强大国内市场,关键在促,关键在强,即不仅要扩大市场规模,更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关键是在提高质量的基础上增加数量,改变“大而不强”的局面,抓住国内市场消费升级的机遇,加大研发创新、品牌培育、提高诚信度改善环境是中国提高全球价值链地位、避免陷入“低端锁定”的有效途径。
在市场和政府驱动下,流通业正在加速变革,以创新转型的具体行动适应消费需求和竞争的不断变化,覆盖城乡、线上线下“全面下沉”、“全方位”。 “渠道经营”已成为大型零售企业的关键战略。
例如,2019年,阿里巴巴重新定位的“聚划算”推出“99花山算节”,抢占低线城市和农村市场;京东商城在“618大促销”中表现出色,其中三线以下城市表现尤为突出。正式更名为“京西”后,战略定位更加精准清晰;苏宁不断新增城市社区便利店“苏宁小店”,还通过“零售云”赋能县乡传统小微零售商户,取得了可观的销售业绩。渠道下沉是零售商调整经营区域的体现,这不仅给公司带来销售增长,也让更多消费者能够享受到高品质、现代风格的零售服务及其提供的丰富产品。
2019年,商业“自有品牌”明显走俏。不仅是外资沃尔玛、家乐福、7-11,永辉、步步高、京东、苏宁等内资本土大型零售企业也加大了自主品牌的发展力度。 。区域零售公司正在共同努力。 “蚂蚁商业联盟”这个自愿连锁组织成立仅三年,目前已拥有近50家连锁零售会员企业,并联合开发了3大类近30种自有品牌产品。
2019年,国内知名零售企业之间的横向并购十分活跃。物美收购麦德龙、苏宁收购家乐福的消息引人瞩目。与此前阿里巴巴与大润发、京东与沃尔玛的联姻一样,都是大型零售企业优势互补、强强联手、做大做强的战略举措。
热点五:零售业态创新层出不穷,新商业模式瞄准多样化、变化的消费者需求。
为了满足新生代多样化甚至特殊的消费需求,零售行业不断推出新零售业态和新商业模式,包括加快电商渠道拓展、利用快闪店试水、发展单体经济,实施首店经济,深入社区。等,寻找新的增长空间,激发更大的商业活力。
1、消费新需求激活业务转型,电商新渠道快速发展。新主流消费群体追求比上一代更便捷的消费方式,推动电商渠道发展更加成熟,也衍生出各种小程序和社交电商。等待新的电商渠道。另一方面,网红电商和粉丝的经济变现能力逐渐增强,短视频、直播成为新的消费场景;内容电商、社交电商打破了消费场景的时空界限,推动下沉市场渗透。
2、快闪店成为创意营销的新模式,利用IP进行深度营销。近年来,国内外时尚品牌和电商纷纷开设快闪店,以推广新品牌或新产品,为线上线下门店吸引流量,或试水新产品上市。许多快闪店将创新内容、科技元素和消费者体验结合起来与消费者互动。 IP营销与快闪店完全不同,但它们都试图连接内容、娱乐、社交、消费等场景。合适的IP主题除了制造话题、增强顾客的新鲜感、延长停留时间外,还可以塑造零售企业的个性,解决同质化竞争的问题。
3、针对单一经济体潜在大市场,创新营销。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单身人口已超过2.2亿,消费潜力巨大。为此,近年来商业企业针对这一庞大的客群推出了多种单人产品和服务,如单人小火锅、迷你KTV、单人旅行、小家电、宠物饲养等。随着单身潮流的蔓延,不少企业调整了业态、产品结构和服务内容,以满足单身人士既紧跟潮流又追求个性、品质、享受的特殊需求。
4、社区商业发展转型,打造新消费场景。在零售市场竞争激烈的环境下,不少零售商开始迎合消费者对“最后一公里”的担忧,致力于提高目标顾客群的忠诚度和粘性。为此,他们开始以社区商业为突破口,将社区商业空间打造成综合性的社区生活设施,满足周边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5、首店经济增强当地商业活力,成为新零售的实践范例。近年来,中国零售业迎来“首店经济”热潮。首店经济是指一个地区利用独特的资源优势,吸引国内外品牌在该地区首次开设专卖店,将品牌商誉价值与该地区独特的资源融为一体,从而挖掘消费潜力,激发市场活力,并刺激当地经济。
有专家提醒,面对业态的不断创新,企业必须密切关注行业发展,把握消费者心理、消费偏好、消费行为和消费方式的变化。他们还需要重新审视公司内部机制,根据时间和地点推出合适的新业态。企业在拓展新业态时,还必须考虑与现有业态的联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使不同业态、新老店优势互补,从而产生协同效应。
热点话题六:数字化成为商业领域新常态,流通改革全面推动生产生活方式重构。
2019年,数字化成为商业领域尤其是零售行业创新发展的必然。经过多轮商业模式的迭代和大数据的积累,企业更加清晰地看到了积极拥抱数字经济的广阔前景,数字化转型持续升温。不难想象,2020年,数字化对商业创新和流通改革的影响在经历“从这里到那里”后,将真正从“从外到内”发生转变。
专家预测,下一阶段国内企业数字化创新将呈现以下趋势。
首先,大数据算法成为精准解读市场需求的唯一途径。如何根据不同商圈精准选择或预测产品,是传统零售商长期面临的痛点。由于市场经验和流动性不足、“买家”团队人才缺乏、以及担心选品错误导致积压,这也成为障碍。中国零售业回归自营模式的现实困难。
其次,数字化信息系统将显着提高零售业的连锁扩张速度。专家指出,数字信息系统的广泛互联将显着增强连锁加盟的扩张优势。通过电子价签、远程监控、数据和会员共享、总部大数据赋能,有望彻底弥补传统加盟店的难点。步调一致的缺点。
第三,自有品牌成为数字零售重要的利润增长点。由于零售与制造之间数字化的高效衔接,过去几年,成功的零售模式普遍见证了自有品牌的快速崛起,自有品牌逐渐成为零售商放弃合资、回归自营的一张王牌。 。
专家还提醒,数字流通变革对就业和分配的深刻影响就像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数字化会颠覆流通业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吸纳大量就业岗位的优势,导致就业岗位减少、大量裁员。我们必须警惕这一过程通过收入传导对居民消费产生的连锁效应。另一方面,数字化在互联网贸易、数字化管理、物流与供应链、农业农村电商等领域也创造了大量新兴就业和创业机会,也应得到政策引导和鼓励。
热点话题七:步行商业街变身消费升级平台,商业、旅游、文化跨界融合趋势日益明显。
商业步行街作为一种大型商业聚集形式,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载体,是推动消费转型升级的有效抓手,是提升城市品牌形象的闪亮名片,是推动城市发展的有力抓手。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引擎。
1、政策频频出台,推动步行街改造提升。
为使中心商业区流通基础设施适应城镇居民消费升级,2018年12月,按照上级批示精神,商务部印发了《关于开展中央商务区改造升级试点的通知》步行街建设”,提出培育一批国际国内领先企业。步行街。
作为一项“小切口、大成效”的工作,商务部计划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在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重点培育30-50条国家示范步行街,引导各地培育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地方特色。步行街。可以预见,2020年全国商业街将掀起新一轮改造升级。
对于当前2019年开始的步行街改造浪潮,业内专家认为,首先要明确三个问题:改什么、谁改、怎么改。商业街改造要正确处理大与小、专业与全、走走停停、白与黑、虚与实、街与巷、小与富、软与硬、商与业“十大问题” 、管理和放松管制。 “关系”;要把外部政策的强力推动与商业街自身发展的内部需求有机结合起来。要实现形态、业态、文化格调、生态“四态”融合;还要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突出特色,规模适度,业态互补,环保与交通并重,实现各类“商旅文”产业融合发展。
2、跨界融合,促进商业街协同发展
近年来,国内步行商业街逐渐冲破封闭式发展的“内环”式,商业、旅游、文化发展蔚然成风,成为产业间的融合方式和互动共赢的业态。模型。以步行街为主要载体的“商旅文”模式,实现了1+1+1大于3的效益增长,三大产业不仅优势互补,相互受益发展,也为商业街带来了数以千计的商家和游客。取得了更好的发展。
专家建议,在商业街改造升级过程中,应打破单一商业街的传统观念,主街可从“条状”主街发展为“块状”街区,从而呈现出层次丰富、主辅配套、主后街的和谐延伸。业态上,要特别关注妇女、儿童、老年人的消费需求;要注重增加服务业类型,特别是具有地方特色的休闲、娱乐、餐饮业。
热点话题八:社区商业向综合服务转型,便捷性成为商户“最后100米”关注重点
在国家和地方政府一系列相关政策的引导和支持下,2019年出现了一些新的社区商业中心,不再刻意强调商品经营,而是融入社区服务,力求做到尽善尽美。另外,这种社区商务中心的建设不再只是企业本身的独立经营行为。政府对某些公益性服务业发展的支持也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除了社区商业中心的新变化,便利店作为社区“最后100米”的主要商业卖场,在2019年继续快速发展。尤其是一系列利好政策的支持,促使便利店连锁便利店继续走向智能化、品牌化、便利化、综合化经营。
专家认为,社区企业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转型的发展趋势已不可逆转。 2020年,将出现更多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和便捷商圈,为居民提供更加全面、便捷的社区生活服务; 2019年出台的一系列利好政策也将陆续落地,为社区商业转型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预计社区便利店将继续向智能化、连锁化、增加便民服务、实现综合化经营等方向发展。区域龙头向全国扩张将成为趋势,市场整合也将加剧。至于社区商家的前端仓,虽然吸引了很多企业的关注,但该模式能否成功还有待观察,可能只是常规店到家服务的补充模式。
热点话题九:电商下乡、食品溯源、精准扶贫“三位一体”打造各方共赢新格局
近年来,各地将农村电商综合示范、追溯系统试点示范、精准扶贫结合起来,创造了许多惠及全产业链的商业模式。主要方法有:
一、构建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产业合作体制机制。围绕当地优势农牧资源,在电商下乡和追溯体系建设过程中,引进龙头品牌企业,组织贫困农户加入专业合作社,推动土地流转形成大规模化生产基地,形成“公司+专业合作社+贫困户”“家庭”产业组织。
2.构建全流程信息追溯体系。此举一方面有利于电商农村平台与溯源平台逐步融合为统一平台,减少平台投入、降低运营成本、整合服务功能。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提升产品质量和供应链管理能力,建立从基地生产加工、仓储运输到终端销售的全流程可视化追溯体系。
3.加强品牌建设。目前,贫困农村产品品牌建设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借牌”嫁接。即通过引进外部知名品牌在当地生产并对外销售。二是本地种植。即集中当地优势产品资源,建立产品质量标准和管理体系,打造区域公共品牌。这种方法需要的时间较长,但一旦形成影响力,就会产生较高的长期回报。
4、运用新方式拓展销售渠道。电商下乡,即电商进农村综合示范工程,都是围绕农产品上游(从农村销售到城市)。根据当地产品特点,设计特色包装和针对性营销,通过线上线下渠道,精准对接各类客户群体。
业内人士认为,早期的农产品追溯试点由于经验不足、技术手段相对落后而走过了弯路;农村电商示范工作也遇到困难和阻力。两年来,这两方面工作相互促进,与精准扶贫相结合,产生了一系列积极的协同效应:一是产业发展瓶颈被打破;二是实现了多方合作;三是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协同一体化已经形成;四是产销互动、良性反馈和循环已经形成。
有专家预测,随着5G应用的普及,农产品电商、溯源系统、精准扶贫等将更加普及,展现出更加美好的前景。
热点话题十:农产品流通渠道改革创新加快,服务“三农”适应消费升级的基础功能更加凸显。
2019年,农产品流通渠道更加多元化,批发市场、农贸市场、生鲜超市、生鲜便利店、生鲜电商等流通模式和业态蓬勃发展,满足多元化农产品消费不同消费者的需求。专家认为,横向聚集、纵向联动、跨界融合将是现在和未来农产品流通渠道转型的大趋势。
一、农产品供应链进一步升级完善,有效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促进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满足农产品升级消费需求。传统批发市场开始从注重集运、仓储、交易等功能环节转向注重信息化、标准化、电子化交易等发展;市场的冷链仓储,物流分销,数据服务和其他功能也得到了加强,并且具有持续改进的基础设施,在线趋势和智能农业批处理的离线趋势变得越来越清晰,并且已经越来越清晰,以及质量和运营效率农业产品供应链已显着改善。
2.农产品的标准化和品牌的改善增加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并提高了当地的经济增长。随着该国强调和支持物流标准化的发展,各个地区逐渐形成了特征和有利农产品的标准化和品牌。
3.农产品的区域冷链物流分销中心正在逐渐形成,后期生产商业加工设施(例如原产地分销中心)正在加速。随着市场消费量的持续升级,新鲜食品分销行业对冷链的需求日益增加。
4。升级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将更好地将小型生产与大型市场联系起来,促进农产品供应和需求之间的平衡,并优化结构。无法将农产品的生产和营销联系起来,以及出售它们的困难影响了农民的收入和农村发展。多年来,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城市和农村居民和政府。
5. “皮带和道路”建设的持续发展为国际农产品贸易提供了新的发展机会。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农产品进口国。中国消费者对来自世界各地的新鲜食品的需求不断增加。进口农产品的来源国家和地区也更加广泛。特别是,进口新鲜农产品的类别更丰富,质量更高。 ,对多元化进口农产品的需求继续升温。
6。农产品批发市场的群型O2O开发模型已取得明显的全面结果。一方面,利用批发市场,已经开发了一个在线购物中心,以便卖方可以自由显示供应信息,而买家可以直接在平台上购买;另一方面,已经构建了基于Internet的商品采购和物流网络,以实现基于数据的选择和快速处理。仓库和智能分销等一系列支持服务已大大提高了农产品循环的效率。
相关链接
“ 2020年中国十大商务热点”活动启动了
农业贸易联合会明年提出了新鲜食品分销业热点的预测
谢谢你带出去
来阅读这篇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