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网报道,农业农村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韩军表示:据初步测算,实现五年乡村振兴战略目标,至少需要7万亿元元将进行投资。
01.钱从哪里来? 5年7万亿。钱从哪里来?
当然,国家的财政补贴是首要的,但像乡村振兴这样的系统工程,完全依靠政府花钱是不现实的。它必须能够制造自己的血液,才能健康、长期地运作。因此,除了财政优先外,农业农村部还提到了另外两大资金来源:
一、农村金融 近年来农村土地改革释放出诸多红利。事实上,接下来的农村金融改革将会带来更大的惊喜。目前,我国农村金融体系还很薄弱,但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金融体系必须跟上,所以国家肯定会加大力度进行农村金融改革。除了农业银行、邮储银行、农商行等传统金融机构外,放宽农村金融市场准入的政策也是近期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提出的一个方向。开放市场准入必然带来创新。例如,土地财政未来将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因为随着新版土地承包法的出台和土地管理法的修改,农村房屋和承包地的数量增加了。住房抵押贷款很快将在全国推广。一旦农村土地交易市场成熟,这些过去一直处于休眠状态的资产将调动数千亿资金。
2、社会参与政企合作,共同推动乡村振兴,也是国家目前鼓励的模式。例如,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国家农业园区,是利用政府补贴和民间资本投资建设的,园区总面积62万亩。集农业生产、加工、旅游等产业于一体,包括餐饮、住宿、娱乐、医疗保健等设施。 。这种政企合作项目不仅实现了乡村美、农业强、农民富的目标,还带来了经济效益。可以说是政府、企业、农民的双赢。目前,全国各地正在探索的政企合作项目涵盖乡村搬迁、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等领域。社会资本的参与,让乡村振兴有了更强的造血能力。创新能力也催生了一大批新的创业风口。
02.钱去哪儿了?
农业农村部制定了《乡村产业工作要点》指导各地结合实际实施,重点抓好这7类22个乡村产业政策项目;详情如下:
一、加大推进融合发展力度,增强农村产业发展凝聚力
1.促进学科深度融合。支持行政区域内产业关联度高、辐射力强的大型工业化联合体发展,积极发展分工明确、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中型工业化联合体,鼓励发展工业化联合体。农业企业和农民合作社 采取订单生产、与农民股份合作的小型产业联合体。发展壮大农民合作社,培育农民合作联会,探索发展企业合作社,支持家庭农场与农民合作社联合,实现集团化发展。
2.推动业态深度融合。引导新型经营主体以规模化、特色化、专业化经营为结合点,跨界配置农业和现代产业要素,推动产业深度交叉融合,形成“农业+”多元产业发展趋势。推动规模种植与林牧渔业融合发展,发展林下种植、稻渔共生等产业。推动农业、加工、流通一体化,发展中央厨房、直供直销、会员制农业等业态。推动农业与文化、旅游、教育、医疗健康等产业融合,发展创意农业、亲子体验、功能农业等业态。推动农业与信息化融合,发展数字农业等产业。
3、打造产业融合载体。支持建设一批一二三产业一体化、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产业链完整的现代农村产业园区。加快建设一批原料基地标准化、精深加工转化、区域主导产业、利益紧密相连的农业产业强镇,实现多主体参与、多要素聚集、多业态一体化格局发展,多模式推广。创建一批主业强、产业兴、知名度强的新型农业产业强镇,确定一批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地区。
2、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打造农村产业发展高地
4、推动加工装备升级换代。落实农业农村部等15部门《关于促进农产品精深加工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构建企业为主体、行业协同的创新机制产学研结合,引导加工企业在工艺技术上“换霰弹枪”,在生产流程上“机器化”。营销渠道上的“替代人”、“电商替代市场”,推动加工企业由小变大,加工程度由粗加工向深加工转变,加工产品由粗加工向精加工转变。开发推广一批具有知识产权的加工关键技术和装备,引导有关社会组织宣传中国农产品加工百强企业。
5、加强精深加工基地建设。按照“先粮、后粮”、“先农、后业”的要求,支持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等政策整合、要素集聚、集中服务、企业集成,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一批原料基地、企业带动、科技引领、配套服务的农产品精深加工园区。实施农产品原产地初加工工程,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建设保鲜、仓储、分级、包装等初加工设施,使产品能够经过后加工,适合精深加工。鼓励县域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建设一批农产品专业乡镇和加工强县。确定一批产业规模大、创新能力强、示范带动绩效好的国家农产品精深加工示范基地。
6、推进副产品综合利用。推广低消耗、低排放、可循环利用的农村绿色生产方式,加快种养循环一体化,建立农村有机废弃物收集转化利用网络体系。集成推广智能化、信息化设施设备,推广清洁加工,促进加工副产物循环综合利用,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新产品等,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多重增值、节能减排。推出一批农产品及加工副产品综合利用典型模式。
三、重点发展特色产业,拓展乡村产业发展空间
7.加快特色资源开发。制定实施农村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植、特色食品、特色编织、特色制造、特色手工业等产业,增加特色品牌产品和个性化服务供给,满足多元化发展。市场的需求。发展地方特色文化产业和创意产品,保护传统技艺,传承乡村文化根源。
八、加快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积极发展多元化特色粮油、薯类、水果、蔬菜、茶叶、菌类、中药材、养殖、林花苗木等特色种植,加快绿色循环种植基地建设,支持加工物流发展,促进高品质特色产品不断发展。扩大绿色循环、优质高效特色工程实施范围,建设一批绿色优质高效特色产品基地。
9.培育“一村一品”示范乡镇。充分发挥乡镇农业资源和自然生态的比较优势,挖掘“人无我有、人有我有、人有我有”的稀有资源”,开展差异化竞争,推动整村发展、一村带动多村、多村联动,完成“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创建工程,夯实产业基础,培育区域经济发展新优势。第九批“一村一品”示范乡镇获得认定。
10.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按照“标准采购、非标创建、全面执行标准”的要求,针对不同地区不同产品制定技术法规和产品标准,打造一批“特”、“特”、“特”。最好的产品中的好”。 “兔子豪”、“湘子豪”品牌。发布一批国家农村特色产业名录。开展生产标准化、特色标识、营销电子商务“三化”试点示范行动,实现营销扁平化、质量可追溯。
四、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增强乡村产业发展活力
11.壮大龙头企业队伍。实施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工程,引导龙头企业采取兼并重组、股权合作、资产转让等方式,组建大型农业企业集团,打造知名企业品牌,增强龙头企业对农业的带动能力。乡村产业振兴。鼓励龙头企业产品集中布局县乡,向重点产区和优势区域集聚。完善《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认定和运行监测管理办法》,新认定一批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
12.培育产业化联盟。围绕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支持龙头企业牵头,与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民协作,组成要素优化配置、专业分工、利益共享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创造了优良的原料基地和强大的加工能力。 ,产品质量高、品牌效应大的示范联合体。引导联合体共同制定章程,明确权责,健全治理机制,完善利益衔接机制,充分发挥各主体优势,增加农民参与,增强产业链竞争力。扩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支持政策创新试点范围,探索有效工作机制和政策支持体系。
13.完善农民与农民的联系机制。引导新型经营主体与小农户建立契约式、股权式的利益联动机制,推动“订单获取+分红”、“土地流转+优先就业+社保”、“农民持股+保障收入”等多重利益联动+“按股分红”方式。落实农业农村部等六部门《关于开展土地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试点的指导意见》,鼓励各地根据实际情况自主选址开展试点因地制宜,创新土地经营权入股实现形式,有序推进土地管理。农业产业化经营投资权。
五、积极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为乡村产业发展增添亮点
14.打造休闲旅游产品。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挖掘特色景观、农耕文化、乡村风情等优质资源,丰富文化内涵,拓展农业功能,开发特色产品,挖掘乡村历史,建设一批配套齐全的乡村旅游精品项目。设施齐全,功能多样。休闲观光公园、乡村民宿、农耕体验、养生养生基地等,培育一批“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的美丽休闲乡村,打造高品质休闲农业特色突出、主题鲜明的乡村旅游。推荐新一批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和乡村休闲旅游示范县。
15.丰富休闲旅游。加强规划设计和创新创意,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虚拟现实等手段,提升“农家乐”、“农耕体验”等传统业态,发展“农家乐”、“农家乐”等高端业态。高端民宿、康养基地、摄影基地,探索农业主题公园、教育农场、创意农业、深度体验、新型疗养等新业态。 、文化和旅游、教育等部门改造提升一批乡村休闲旅游基础设施。
16.提高休闲旅游管理水平。加快制修订一批技术法规和服务标准,用标准打造品牌,用品牌吸引资本,用资本聚集资源。组织开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人才培训,培养一批素质强、管理好的产业发展管理和业务人才。开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集聚区监督检查,确保服务规范、运营安全。开展特色多样的主题活动,持续推出“春天赏花”、“夏天降温”、“秋天采摘”、“冬天农乐”活动。
六、推动农村创新创业升级,增强乡村产业发展新动能
17.培育创新创业群体。落实《国务院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大众创业”升级版的意见》,优化农村创新创业环境,增强创新创业带动就业能力,增强创新创业带动就业能力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增强农村产业发展内生动力。通过政策推动、乡情激发、项目推动,搭建人才返乡、企业振兴、公民下乡平台,吸引各类人才到农村创业创新地区。实施“百县千乡万名带头人”乡村创新创业培育行动,加大各方面资源支持当地农民创业,鼓励农民就地就近创业,引导农民创业。农民工中青年返乡创业。
18.拓展创新创业领域。支持返乡群众、“田秀才”、“乡土能手”、“乡村创客”建立特色种植、加工流通、休闲旅游、电子商务、农商直供、农商直供等新业态。中央厨房,培育发展网络化、智能化、精细化的现代农村产业新模式。培育多种新型综合业态,积极发展“互联网+创业创新”、“生鲜电商+冷链到家”、“中央厨房+冷链送餐”等业态,推广智能化生产、运营平台、物流码头、产业联盟和资源共享等新模式。组织农村创业创新项目创意大赛,宣传推介第三批全国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第一批全国优秀农村企业家典型、第二批全国农村创新创业示范县。
19.搭建创新创业平台。整合政府、企业、社会等多方资源,按照“政府搭建平台、平台汇聚资源、资源服务创新创业”的要求,促进乡村创新各类要素集聚创建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农村双创示范园区(基地),引导有条件的龙头企业搭建云平台,发展众创、众筹、众包、众扶模式。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建设100个国家农村双创示范园区(基地),确认100个农村双创人才培训、实践实训、见习实习、孵化基地。务实举办全国新农民新技术创业创新博览会,展示新成果、交流新经验、实现新发展。
七、大力推进产业扶贫,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20.支持特色产业发展。挖掘贫困地区的资源优势、景观优势和文化底蕴,开发具有独特优势的特色产品,有条件的地方打造“一村一品”示范小镇和休闲旅游精品。支持贫困地区打造特色产品品牌。农业产业化强镇和绿色循环优质高效特色产业项目要尽可能集中到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对农产品产地初加工项目,要支持贫困地区建设仓储、干燥、保鲜等设施。
21.引导龙头企业建设基地。依托贫困地区资源优势,引导龙头企业与贫困地区合作创建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原料标准化基地,带动贫困户走进大市场。组织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与农业农村部定点扶贫县合作开发农业资源,拓展产品市场,以产业带动扶贫。
22.开展农产品产销对接。组织贫困地区农业企业参加中国农产品加工业投资贸易洽谈会等博览会、展览等活动,举办专题扶贫活动,促进产销对接,促进品牌提升。组织国内大型加工、采购销售、投融资企业、科研单位赴贫困地区与县域企业、村镇企业开展对接活动,推动直销、产销等项目对接。直接供应、原料基地建设、招商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