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农产品缺乏国际竞争力?
(于晓华)
众所周知,我国大宗农产品已经失去国际竞争力。
下表报告了中国和美国之间的农产品价格比较。除大米价格外,其他主要农产品价格差异较大。
面对中美贸易协定,提高中国农产品竞争力是否是一个大问题?
中国农产品为何失去竞争力?
原因有很多,也有不同的看法。我认为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两个原因: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总结如下。
l 国际原因
经历2011年的高峰后,国际农产品价格开始长期下跌,这种国际粮食价格调整的趋势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但由于劳动力、土地成本上涨以及最低保护价的设计,我国粮食价格并未及时调整,一直维持在高位。
l 国内原因
国内的原因也有很多。
首先,人多地少,土地分散,经营分散。由于农民尚未建立良好的社会保障体系,土地短期内无法集中,导致经营效率低下。
其次,生产技术比较落后,特别是乳制品和畜产品,我国的生产效率很低。 2018年,中国每头奶牛产奶6.9吨,但美国和德国的奶牛产奶量超过10.5吨,每头奶牛的产量比他们低1/3。
第三,随着经济发展,劳动力工资快速上涨,导致农业劳动力的机会成本快速上升。
四是土地资源紧缺,土地机会成本高,导致土地出让价格相对较高。我在江苏调研发现,流转土地租金为800-1000元/亩;这相当于每公斤粮食增加了0.4-0.5元的成本。
如果地租下降,中国的粮食生产仍然具有竞争力。
原来的保护价收购政策提高了农产品价格,其中很大一部分价格转化为土地租金。
2019年,我国农产品保护价收购被世贸组织裁定违法;在WTO协议的约束下,中国开始改革保护性收购价格制度,这将降低市场价格,迫使土地租金下降,获得一定的竞争力。以此为契机,最好系统地改革国内补贴制度,减少保护性价格采购(这是黄箱政策),采取更多的绿箱政策(如直接支付和环保政策)(蓝箱政策)对于发展中国家它使用得较少,因为它与减产有关(我过几天可以写一篇文章来介绍蓝框、绿框和黄框政策的区别)。
最后,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土地短缺的国家来说,必须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才能具有竞争力。